首頁>專題>哥們兒加油>焦點 焦點
中國外賣小哥登《時代周刊》封面,,有何啟示,?
抗疫,,是與病毒做斗爭的過程,,也是糾正偏見的過程,。在過去兩個多月,,很多人對一些人際關系,、一些理念,、一些群體都有了全新的認識,。相信經(jīng)此戰(zhàn)“疫”,,外賣小哥以及曾被人們忽視的默默無聞的勞動者群體,都將得到正名,。
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張典標
日前,,美國《時代周刊》發(fā)布抗疫群像,美團外賣騎手高治曉作為唯一華人面孔登上封面,。疫情期間,,高治曉每天要跑一百多公里,派送四五十單到六七十單,。報道稱,,如果沒有在危險中挺身而出的外賣騎手們,很多家庭會挨餓,,病人也無法得到賴以生存的物資供給,。
抗疫群像。圖片來源:時代周刊
疫情暴發(fā)以來,,不少外賣小哥受到國內(nèi)民眾稱贊表揚,、媒體的宣傳報道,也已多次被外媒點贊。此前,,《金融時報》的報道曾稱中國外賣小哥是“新冠病毒疫情中的生命線”,。的確,中國疫情防控能趨于平穩(wěn),,除了一線沖鋒陷陣的醫(yī)務人員,、奮戰(zhàn)在基層的防控人員,外賣小哥,、保潔員,、出租車司機等默默無聞的勞動者同樣功不可沒。
從外媒的“他者”視角看待外賣小哥,,能讓一些人意識到此前這一群體在輿論場的“能見度”相對不足,。疫情發(fā)生前,有些人不太待見外賣小哥,,拿到外賣的時候并不會體諒他們的辛苦,,還有人因外賣未能按時送達而惡語相向。但因為這次疫情,,很多人真真切切地認識到了他們的重要性,。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500多萬外賣小哥堅持上崗,,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運送米面油鹽菜藥等生活物資,被疫情困在家里的民眾生活將有多么不便,。特別在“封城”后的武漢,,那些“逆行”的外賣小哥的角色更顯重要。他們多跑腿,,讓大家少出門,,為抗疫大局做出了直接貢獻。
疫情給大家提供了一個重新“看見”外賣小哥群體的機會,。媒體報道提到了兩個細節(jié):一是疫情暴發(fā)以來,,用戶給外賣小哥“打賞”的小費,增加了近兩倍,;二是有一名用戶在微博上寫道,,“被困在家里,感覺挺絕望的,。但從窗外看到了外賣騎手,讓我燃起了一絲希望”,。
其實,,外賣小哥只是維護城市生活秩序的“護胃隊”“擺渡人”群體的代表。這些普普通通的勞動者,是中國抗疫經(jīng)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被忽視,。對供電員、燃氣工,、快遞小哥,、環(huán)衛(wèi)工、保安,、出租車司機,、超市售貨員、醫(yī)院保潔員等群體默默付出予以關注和致敬,,不僅是總結(jié)抗疫經(jīng)驗的問題,,更度量著我們這個共同體的溫度。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已經(jīng)看到一些令人欣慰的信號:在武漢,,順豐小哥汪勇直升3級,從普通快遞員被“火線提拔”為分公司經(jīng)理;同樣在武漢,,外賣騎手吳輝在國新辦記者會講了自己的故事,;在北京,快遞員李杰出席了國務院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新聞發(fā)布會,;而在2月25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正式將“網(wǎng)約配送員”納入國家職業(yè)大典。
抗疫,,是與病毒做斗爭的過程,,也是糾正偏見的過程。過去兩個多月,,很多人對一些人際關系,、一些理念、一些群體都有了全新的認識,。希望經(jīng)此戰(zhàn)“疫”,,外賣小哥以及曾被人們忽視的默默無聞的勞動者群體,都將得到正名,;希望他們能更加順利地融入城市,,像普通市民一樣,體面而驕傲地成為城市主人,。
編輯:李澤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