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黃德春:一人一拐守一村
一村,,一所,一人,,一拐,,這是福建省羅源縣中房鎮(zhèn)嶺兜村獨特的防疫景象。
仲春寒雨斜斜地飄著,,村道旁一座梯形水泥房前立著一名穿白大褂,、戴口罩、拄著拐杖的矮個子老村醫(yī),。他是黃德春,他的身后就是衛(wèi)生所,,見陌生人來訪,,他努力地挺了挺身子。
一個人撐起村里“120”
嶺兜村是一個偏遠的古村落,。一個多月來,,每天清晨,不論刮風下雨,,村醫(yī)黃德春都拄著杖,,弓著背,一瘸一拐地出門排查疫情,。
黃德春68歲,,小時患骨髓炎落下二級殘疾,每走一步都得靠拐杖,,身高只有1.45米左右,。
45年來,,他扎根嶺兜村,拄著拐杖,、開著代步三輪車,,奔忙在為村民看病的路上。一個人,,一間衛(wèi)生所,,撐起村里的“120”。這些年,,僅代步車他就報廢了3輛,,拐杖磨壞了無數(shù)根,出診行程超10萬公里,。疫情來襲,,他也不曾退縮。
“德春叔是最好的醫(yī)生”
衛(wèi)生所玻璃門上貼了個大大的“推”字,,下面印著手機號碼,。實際上,黃德春晚上也住在衛(wèi)生所,,村民若有病痛,,不分晝夜,他再晚也會出診,。
衛(wèi)生所只有10多平方米,,墻上掛著標準經(jīng)絡穴位圖,地上立著矮柜,,上面擺放聽診器,、計算器、算盤,。矮柜后是一排立柜,,左邊抽屜格子里盛放中藥,右邊琉璃柜中擺著西藥,。
“不分科室,,婦科、兒科,、內(nèi)外科,,鄉(xiāng)村醫(yī)生什么都要懂一點?!弊鳛榇謇镂ㄒ坏尼t(yī)生,,黃德春樣樣都要會一些。
黃德春是個細心的人,這幾年他設計繪制了《門診日志》等十幾種表格,。他說,,村里多數(shù)是老人,每個老人都需要建居民健康檔案,,他負責定期回訪,。
3月12日,57歲的村民黃向秋扁桃體發(fā)炎,,來找黃德春開藥,。黃德春幫他測了體溫,還特別用酒精給體溫計消毒,。
黃向秋從十幾歲開始,,生病就找黃德春?!暗麓菏迨亲詈玫尼t(yī)生,,與他同輩的人都稱他‘鐵拐子’,贊他醫(yī)術(shù)高,,人也好,。”
“大家平安我就安心”
大年二十八那天,,黃德春本打算離村,,和久別的兒子、老母親團聚,,卻臨時接到通知,,要參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會議。
憑借醫(yī)生的敏感,,黃德春知道,,這次疫情不一般,雖然那時沒有收到“不能離開”的通知,,但他決定留下來,,“我要守住這個村”。
接下來的日子,,他與村干部一起投入疫情防控工作,。雖然行動不便,,但他和其他人一樣,,奔波在每一位返鄉(xiāng)人員家中,值守在進出村的重要路口,。
“請大家出門戴口罩,,回家用肥皂洗手,經(jīng)常開窗通風……”黃德春走到哪里,就跟村民們叮囑到哪里,。忙起來,,他經(jīng)常錯過吃飯時間,有時連高血壓,、糖尿病的藥都忘記按時吃,。
疫情來襲之初,村里缺口罩,、防護服,。一身白大褂、一只外科醫(yī)用口罩,、一個體溫計就是黃德春的裝備,,“沒有一次性手套,我就帶一瓶酒精,,一些棉花,,隨時擦一下”。
挨家挨戶排查疫情,,摸清湖北返鄉(xiāng)人員是當務之急,。
嶺兜村有260多戶1000多人,有的村民家得走土路,,爬山道才能到,。坑洼的土路,、一級級的石階,,對于黃德春而言,本就是阻礙,,加上年前他的雙腿才剛做過手術(shù),,行路更是難上加難。他騎著代步車到車子能到的地方后,,再一瘸一拐地走到各家去,。
在他的努力下,村里很快摸清有10多戶人需要隔離觀察,。之后,,他便每天上門測量2次體溫,直到這些人14天隔離期滿,。
“德春醫(yī)生,,你要注意身體,瞧瞧你自己都需要人來照顧,,還一門心思為了我們,。”嶺兜村的人瞧著黃德春孱弱的身板,關(guān)心地說,。
黃德春總是笑笑:“大家平安我就安心,,我不為賺錢,鄉(xiāng)親對我有好感就好了,?!?/p>
從醫(yī)45年,黨齡40年,,曾榮獲全國優(yōu)秀鄉(xiāng)村醫(yī)生……這些年,,黃德春獲得了不少榮譽,但最讓他欣慰的還是把村民的病治好,,實現(xiàn)懸壺濟“村”的夢想,。(雷巖平陳丹 陳尚言 王月玲)
編輯:董雨吉
關(guān)鍵詞:黃德春 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