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水利部公布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 大禹、李冰,、蘇軾等入選
水利部公布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
大禹 李冰 蘇軾 3位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入選
中國古代水利科技長期居于世界領(lǐng)先地位,,有眾多治水的能手,。日前,,國家水利部在其官網(wǎng)上公布了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其中大禹,、李冰,、蘇軾等3人是我省啟動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工程后評選出的首批四川歷史名人。著名作家阿來,、李舫和知名教授王啟濤曾經(jīng)登上由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工程領(lǐng)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四川日報報業(yè)集團封面新聞承辦的“名人大講堂”,專門解讀過這三位歷史名人,,對他們的核心理念,、傳統(tǒng)美德、人文精神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述闡釋,,分享了大禹,、李冰、蘇軾所承載的中華精神,、優(yōu)良美德和時代價值,。
據(jù)了解,首批歷史治水名人推選工作是根據(jù)《新時代水利精神宣傳貫徹工作方案》安排,,由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開展,,經(jīng)過資料整理、研究分析,、征求意見,、網(wǎng)絡投票、專家審核等程序,,并報水利部黨組審定,,于2019年12月6日公布。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共12位,,分別是大禹,、孫叔敖、西門豹,、李冰,、王景、馬臻,、姜師度,、蘇軾,、郭守敬、潘季馴,、林則徐,、李儀祉。
這里為大家簡要介紹3位入選“歷史治水名人”的首批四川歷史名人——
大禹治水 為夏王朝開創(chuàng)奠基
禹,,相傳生于公元前2000多年,,姓姒、名文命,,又稱大禹,、帝禹。大禹治水被譽為中華文明的起源,,為夏王朝的開創(chuàng)奠定了基礎,。
相傳,禹所在的年代發(fā)生了全國規(guī)模的特大洪水,。《尚書·堯典》載:“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碧咸斓暮樗拱傩湛嗖豢把裕谑堑蹐蛳攘铛?禹之父)治理洪水,,鯀采用“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低)”的方法,歷時九年未能成功,。禹子承父業(yè),,受命繼續(xù)擔當治水重任,他總結(jié)吸取了鯀治水的經(jīng)驗教訓,,提出了改堵為疏,、因勢利導的治水策略,前后歷時十三年,,終于治水成功,。禹在治水的同時,還將天下劃分為九州,、整理山川名錄,,并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風俗物產(chǎn)制定了貢賦制度?!渡袝び碡暋份d:“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這也是對古代中國最早的地理認知,。
大禹治水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艱苦奮斗的精神和水利工作公而忘私、創(chuàng)新求實的精神,。幾千年來,,大禹治水一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精神圖騰之一,在世界范圍也有廣泛影響,。
修建都江堰 使成都“水旱從人”
李冰(生卒年不詳),,約公元前256-前250年任蜀郡太守,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家,。
李冰任蜀守期間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史記·河渠書》載:“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使成都平原變?yōu)椤八祻娜恕?、“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jù)《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除興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外,,還在今宜賓,、樂山境內(nèi)開鑿灘險,疏通航道,,又修建文井江,、白木江、洛水,、綿水等灌溉和航運工程,,為四川地區(qū)的水利發(fā)展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李冰修建都江堰充分體現(xiàn)了尊重自然,、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理念,通過工程合理布局,,以最小的工程量成功解決了分水,、引水、泄洪,、排沙等一系列技術(shù)難題,,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統(tǒng)治水哲學,都江堰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水利工程和生態(tài)水利工程的典范。
除治水實踐 還撰寫多部水利著述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蘇軾不僅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水利專家,。他曾在杭州、湖州,、揚州等多地做官,,因地制宜,科學治水,。
公元1077年,,黃河決澶州曹村,洪水包圍徐州城,,時任徐州知州的蘇軾領(lǐng)導軍民抵御洪水,,增筑城墻、修建黃河木岸工程,。公元1089年,,蘇軾任杭州太守期間主持修繕六井,解決杭州居民用水問題,;同時率領(lǐng)軍民大力疏浚西湖,并將挖出來的葑根,、淤泥,,筑成一條貫穿西湖的長堤,后人稱之為“蘇堤”,。蘇軾在不同任上主持或參與的水利工程不勝枚舉,,除積極參與治水實踐之外,還撰寫水利著述《熙寧防河錄》,、《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錢塘六井記》等。
蘇軾把水利事業(yè)與國家的興衰聯(lián)系在一起,。在長期的治水實踐中,,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堅持科學治水,,為當時水利建設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四川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名人巨匠燦若星辰,。特別是歷史上涌現(xiàn)出的一大批杰出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藝術(shù)家,承載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精神品格,,閃爍著巴蜀人民獨特的氣質(zhì)風范,。2017年3月,四川省委宣傳部啟動“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工程”,,7月,,首批十位四川歷史名人揭曉,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當選,。
為加強川人歷史記憶,、文化記憶、精神記憶,,延續(xù)巴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脈絡,,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工程領(lǐng)導小組組織實施了一系列“天府名人堂·文化傳習季”活動。其中,,“名人大講堂”公益活動邀請李敬澤,、酈波、阿來,、李舫,、于丹、孫小淳,、劉躍進,、段渝、王啟濤,、梅錚錚,、蔣藍、孟憲實等12位國內(nèi)知名專家學者,以“名家講名人”專題講座的形式,,圍繞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首批四川歷史名人文化的核心理念,、傳統(tǒng)美德、人文精神等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述闡釋,。12期歷史名人大講堂,,兩千多名讀者現(xiàn)場聽講,封面新聞直播收獲了1500萬人次觀看,,成為四川又一超級文化IP,。此外,還開展了“首屆四川歷史名人青少年書畫大賽”“數(shù)風流人物書百米長卷”等系列實施四川歷史文化名人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工程品牌活動,,吸引了數(shù)千名大中小學生踴躍參與,,既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進校園、深入人心,,又讓歷史名人文化薪火相傳,,活在當下。(記者 閆雯雯)
首批12人四川占3席 專家點贊:實至名歸
從2018年到2019年,,由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工程領(lǐng)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四川日報報業(yè)集團封面新聞承辦的“名人大講堂”,曾專門邀請多位名家講解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其中,,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段渝,,西南民族大學教授王啟濤,著名作家阿來,、李舫分別為大眾解讀大禹,、李冰、蘇軾,,對三位歷史名人的核心理念,、傳統(tǒng)美德、人文精神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述闡釋。
聽聞大禹,、李冰,、蘇軾三人被評為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段渝欣然感嘆:“太好了,!實至名歸,。”作為大禹研究的專家,,段渝對四川治水的歷史文化深有了解,,“在中國古代社會,治水是非常重大的一件事,。從遠古大禹治水到都江堰的歲修制度,,為避免水患,四川人民積累了豐富的治水智慧,,積淀了悠久燦爛的治水文化,,也滋養(yǎng)出中國歷史治水第一人大禹,治理都江堰的李冰,,以及蘇軾等人,。因此,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中,,有四分之一來自四川,,我一點都不意外?!倍斡暹€特別提到,,大禹、李冰,、蘇軾也在首批四川歷史名人(10人)名單上,,“如此高度吻合,說明這三位的確眾望所歸,,也說明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工程的評選很有成效,,是立得住的?!?/p>
治水與興邦關(guān)系密切,。1994年,辭賦家何開四曾作賦文《都江堰實灌一千萬畝碑記》,,其中有“水能興邦,,邦能興水;水運系乎國運,,國運系乎水運”等闡述,。何開四也提到,,“四川以‘川’命名,可見這里自古是一個河流眾多的地方,。整個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治水從上游開始,四川治水歷史悠久,,也是有充分緣由的,。”(記者 張杰)
編輯:李澤杰
關(guān)鍵詞:四川 治水 名人 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