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醫(yī)訊同期聲醫(yī)訊同期聲
當生命執(zhí)意要離去 不必把他困在ICU
對于很多瀕臨死亡的患者來說,醫(yī)院的ICU是他們最后的希望。在這里,,有醫(yī)院最高精尖的設備,每張床位也擁有最多的醫(yī)護人員,。作為北京協和醫(yī)院內科ICU的一名醫(yī)生,江偉希望把這些最優(yōu)的人力,、物力用在那些真正可以起死回生的患者身上,。
然而,江偉所在的內科ICU患者病死率大約在30%~40%,,也就是說他不得不常常面對各種各樣的死亡,,即使拼盡國內頂尖醫(yī)院的頂尖醫(yī)療資源,這些生命依舊無法挽留,。
江偉曾經接收過一位88歲的高齡患者,,他向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坦言,ICU其實對于接收80歲以上的高齡患者是很有顧慮的,,因為這個年齡段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很高,,ICU能發(fā)揮的力量很有限。
這位患者當時的基礎狀態(tài)是陳舊性肺結核,、慢性肺曲霉菌感染,,因為誤吸導致肺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江偉把各種利弊得失和患者家屬溝通以后,考慮到患者的求生欲望很強烈,,家屬還是想把患者送進ICU治療,。
江偉曾經多次表示過:“對患者來說,住ICU常常是‘遭罪’的,,尤其是神志清楚的患者,,除了疾病本身的癥狀外,ICU診治所包括的各種穿刺,、置管、翻身和吸痰也常常伴隨著疼痛或不適,,病房內24小時不間斷照明,、此起彼伏的各種儀器報警聲,都會成為不適的來源,。所以很多患者從ICU轉出后,,感覺曾去了人間地獄,寧死不來第二次?!?/p>
患者進入ICU以后,,開始上呼吸機、纖維支氣管鏡,,與此同時配合抗生素治療,。20多天后,患者的病情好轉,,開始摘呼吸機,。江偉解釋說,因為老年人咳痰力量弱,,同時咽喉部功能衰退,,氣道和食道之間自由切換的功能不再靈敏,因此需要切開患者的氣管(俗稱“氣切”)之后安裝一個帶有氣囊的插管以保證患者的唾液或者食物不會被誤吸進氣道,。
患者脫離了呼吸機,,可以下床活動,恢復一些生活功能,。隨著病情好轉,,他從ICU轉入一家康復醫(yī)院進行治療。因為安裝了氣管插管,,所以患者的語言功能喪失,,但是整體精神狀態(tài)開始變好,甚至還帶著身體的病痛為孩子寫下節(jié)日祝福,。ICU的一次成功救治為患者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
然而好景不長。在康復醫(yī)院住院的患者沒過多久就開始腸梗阻,,吃進去的東西沒有辦法排泄,,與此同時,患者的肺炎再次加重,。在離開3個月后,,患者又被送進了ICU。
和第一次進ICU相比,,患者的求生欲變弱了很多,。之前愿意做的一些活動鍛煉,現在也不愿意配合,,因為不能說話,,患者就用手拍床表達自己的想法,醫(yī)護人員聽不懂,,讓他寫出來,,他也不再愿意寫,。
第二次進ICU一周后,患者又出現胃部出血,、便血的狀況,。江偉說,消化道出血原因很多,,從原則上來說,,應該做增強CT和胃鏡,檢查出血的部位和原因,,還可能需要外科手術,。可是對于一位快90歲的老人家來說,,即使是胃鏡檢查,,也可能是風險極大的操作,何況手術,,更難說即使查出病因來,,如何治,治療效果如何,。
患者的出血量很大,,病情危急,江偉把患者的老伴和女兒叫到醫(yī)院,,解釋了當時的情況和面臨的選擇,。家屬溝通以后,最終選擇不再進一步做有創(chuàng)診治,,盡可能減少患者痛苦,。家屬們被允許到床前陪伴患者最后一程。由于失血,,患者的呼吸困難進一步加重,,為了讓患者不那么難受,江偉給患者注射了一些鎮(zhèn)靜劑,。
當天晚上,,患者離開了人世。
在患者去世后,,其女兒曾向江偉表達過,,看到父親在ICU治療這么難受,多少有些后悔,,其實父親平靜地去了也很好,。
“愿我的患者們能治好的都治好,治不好的少受罪,?!边@是江偉作為一名醫(yī)生的心愿,相信也是大多數患者和家屬的心愿,。對于那些治不好的患者,,緩和醫(yī)療是一種可以切實減少他們痛苦的辦法。
2011年,,江偉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訪問期間接觸到了緩和醫(yī)療,,回國后他發(fā)現臨床中其實特別需要緩和醫(yī)療的理念。
緩和醫(yī)療在臨床的相關培訓甚至是理念的引入,,在國內還處于起步階段,。江偉坦言,在ICU里去世的患者死亡質量并不是很高,,所以如果能在ICU里引入緩和醫(yī)療的理念,,進一步再制定出相關的實施規(guī)范,將會有非常多的患者受益,。
編輯:劉暢
關鍵詞:ICU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