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西藏羌塘草原“永不褪色”的馬文化之根
中新社拉薩8月11日電 題:西藏羌塘草原“永不褪色”的馬文化之根
中新社記者 貢桑拉姆
8月10日,,隨著云層的逐漸散去,西藏拉薩市當雄縣持續(xù)幾日的綿綿細雨停了,,天空湛藍如洗,,該縣208位少兒騎手,,在海拔4600多米的山坡上策馬揚鞭,完成了10公里馬長跑比賽,。在眾人的歡呼聲中,,西藏羌塘草原獨特的馬文化再度升華。
當雄縣,,地處西藏自治區(qū)中部羌塘草原,,是拉薩市唯一的純牧業(yè)縣,世代相傳的“馬背游牧”生活,,讓其獨特的馬文化源遠流長,,養(yǎng)馬、騎馬,、賽馬,、走馬及馬術(shù)等成為草原牧民生活的一部分。
2019年當雄縣“當吉仁”賽馬節(jié)于8月8日開幕,,當?shù)孛癖娪瓉硪荒暌欢鹊牟菰?,眾多慕名而來的八方游客也領(lǐng)略到了這一文化盛宴。
“‘當吉仁’賽馬節(jié)傳承性很強,?!崩_市當雄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當吉仁”賽馬節(jié)相關(guān)負責人邊貴介紹,,“當吉仁”賽馬節(jié)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牧家少兒把賽馬視作除文化課學習之外的一種‘必修課’,,賽馬已成為當?shù)刈顝V泛的全民運動項目,。”
當雄牧民曾主要以游牧為生,,無論出行,還是運送游牧物資,,馬是他們的主要交通工具,。邊貴告訴記者,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摩托車,、汽車等現(xiàn)代交通工具走進牧民的生產(chǎn)生活,他們的交通工具逐漸被“鐵馬”取代,,但是“馬背精神”世代相傳,,人與馬的親密關(guān)系成為馬文化之根,,從未淡出過草原牧民的生活。
在“當吉仁”賽馬節(jié)期間,,當?shù)啬撩窦业鸟R除了參加10公里馬長跑比賽外,,還參加馬3000米、5000米短跑和走馬等,。對此,,當雄縣公塘鄉(xiāng)拉根村牧民普瓊期待不已。
比賽前夕,,記者來到普瓊的家,,一排柜子上擺有賽馬第三名、第七名的獎牌和金牌,?!斑@些是往屆賽馬節(jié)馬長跑中獲得的榮譽?!逼窄傉Z氣中透露著自豪,。
在與記者談話間,普瓊走進堆放各式馬具的另一間房,,他拿起一件手工編織毯夾在右臂腋下,,帶記者到離家不遠的一頂帳篷內(nèi)。
“這帳篷是在一個多月前搭好的,,每天住在這里訓練馬,。”普瓊說,,他和兒子每天起早貪黑訓練跑馬,同時晝夜為馬洗涼水澡,,“馬身上的汗及時洗干凈后,,用毯子和被子把馬裹起來,保存體內(nèi)能量,?!?/p>
“我們牧民常說,如果家里沒有馬,,如同飯菜沒有加鹽,。”當雄縣牧民普拉旺杰說,,他的愛馬名叫“桑白頓珠”,,意為心想事成、吉祥如意,。普拉旺杰和愛馬在馬長跑比賽中獲得第四名,,為家庭贏得6萬元人民幣獎金,。
“賽馬名次象征馬背精神,在賽道上馳騁的馬都是值得驕傲的英雄馬,?!逼绽茈y以掩飾內(nèi)心的激動,他的頸上掛滿了眾人獻上的吉祥哈達,,他不時抱住“桑白頓珠”的脖子向眾人點頭致謝,。
普拉旺杰用手工編織的毯子把大汗淋漓的“桑白頓珠”裹得嚴嚴實實,并不停在賽道終點來回走動,,生怕它受涼生病,。“我始終覺得馬就是我們牧民家庭最親的一份子,?!逼绽苋缡钦f。
據(jù)悉,,當雄縣獨特的全域旅游資源,,深厚的馬背文化,有“身份證”的牦牛肉以及冰川,、雪山,、濕地等自然美景,通過“當吉仁”賽馬節(jié)這一平臺實現(xiàn)“走出去”,,為推動民眾脫貧致富起到積極作用,。(完)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賽馬 文化 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