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要聞 精準要聞
中科院科技扶貧創(chuàng)出新模式
“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薄爱a業(yè)扶貧是穩(wěn)定脫貧的根本之策?!边@是中科院科技促進發(fā)展局局長嚴慶16日在介紹中科院科技扶貧工作時講的,。近年來,為了做好扶貧工作,,中科院積極探索,,發(fā)揮優(yōu)勢,以獼猴桃、雜交構樹,、畜牧業(yè),、馬鈴薯等為切入點,點線面協(xié)同發(fā)力,,為貧困地區(qū)的脫貧攻堅提供了“中科院科技扶貧模式”,。
中科院是我國科技扶貧的先行者、主力軍,。根據國務院扶貧辦的部署,,中科院目前承擔了內蒙古庫倫旗、廣西環(huán)江縣,、貴州水城縣3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定點扶貧任務,。同時,中科院各相關分院和研究所還承擔或參與承擔了省市區(qū)地方57個點的扶貧任務,。
據了解,,在科技扶貧工作中,中科院在三個方面做了積極探索,。首先,,中科院科技扶貧是從中科院自有的技術中篩選優(yōu)良合適的技術用于扶貧。比如中科院微生物所利用特有的青貯飼料菌劑技術,,在內蒙古庫倫旗推進青貯甜高粱及玉米飼料加工,,平均每噸增值40—50元,累計示范帶動382戶農牧民,,使每戶至少增收1200元,。
其次,中科院在扶貧中,,把科技的推廣工作同地方政府的工作相結合,,在地方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穩(wěn)步推進新技術新成果走進貧困戶。
第三,,中科院在扶貧工作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調動龍頭企業(yè)積極性,,利用市場機制組織更多的貧困戶加入,,帶動更多人更大范圍地步入脫貧大軍。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就利用這種方式,,依托專利品種,,全面提升貴州水城縣的獼猴桃產業(yè)化水平。全縣的種植面積由最初的不到2萬畝發(fā)展到10.3萬畝,,已使1.6萬貧困戶5.27萬貧困人口受益,。
編輯點評:貴為中科院,,卻能從小處切入,扶貧務實不無虛,。難能可貴,。
關鍵詞:中科院科技扶貧創(chuàng)出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