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澳大利亞女作家的中國情緣
距悉尼100公里的藍山,,是澳大利亞藝術家喜歡聚居的地方,,傳記作家瑪麗拉·諾斯(Marilla North)也是其中之一。近幾年,,她獨自居住在一棟安靜的房子里,,潛心寫作女作家迪姆芙娜·古沙克(Dymphna Cusack)的傳記。在相關資料中,,她發(fā)現,,古沙克曾于上世紀50年代旅居中國。這讓她感覺驚奇,,也激發(fā)了她親身去中國看一看的興趣,。
1954年,古沙克創(chuàng)作話劇《太平洋上的樂園》(Pacific Paradise),一舉成名,。該劇內容表現反對原子彈試驗,,20世紀50年代曾在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演出,,引起轟動。因為這個劇本的影響,,在參加1956年斯德哥爾摩世界和平大會后,,古沙克和丈夫諾曼·弗利希爾(Norman Freehill)受邀訪問中國。半年后,,諾曼被外文出版社聘為專家,。1956年至1958年,古沙克旅居中國期間,,走訪了北京,、天津、江蘇,、上海,、廣東等地,得到中國各界人士的幫助,。她采訪了數百名各行各業(yè)的中國婦女,,并根據采訪內容,寫成英語著作《Chinese Women Speak》,,1958年由澳大利亞著名出版社出版,,是第一部深入研究中國婦女的經典著作,自出版以來產生了很大影響,。該書于1985年在英國再版,。
在藍山的一間中餐廳,瑪麗拉和中新社記者聊著古沙克,,如煙往事在她不緊不慢的講述中,,漸漸變得清晰。
旅居中國期間,,古沙克學會了一些中文,。她喜歡和當地人閑聊,了解他們的生活故事,。有一次,,她進城購物,在公交車站等車返回時,,和她一起排隊的有一個孕婦,。孕婦得知古沙克心臟不好時馬上伸出手,,扶著古沙克,告訴排隊等車的乘客說:“這個外國老太太心臟不好,,需要照顧,。”公交車到站后,,孕婦又告訴了司機,,乘務員趕忙下來扶古沙克上車,并讓乘客給她讓座,。孕婦下車時,,還叮囑司機和乘務員照顧她。等到古沙克到站下車時,,乘務員和司機都來幫忙攙扶她,,并叫了一輛黃包車(人力車),叮囑拉車人把這位外國老太太送回家,。
說起這些,,瑪麗拉十分感慨,為中國人的熱情,、友善而感動,。她曾經兩次計劃去中國,沿著古沙克的足跡,,實地感受真實的中國,,但都因故擱淺。這成了她的一個遺憾,。
事實上,,即使在澳大利亞,瑪麗拉也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早年間,,她住在悉尼“唐人街”附近,腰酸背痛時,,她都會去找中醫(yī)診療。針灸的神奇,,讓她嘆服,。
瑪麗拉還講到,古沙克當年在北京時,,住在外文出版社公寓,,與保姆劉鳳園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親如一家,。劉鳳園沒有讀過書,,新中國成立后通過上夜校認識一些字,。古沙克支持她每周三晚去學校上課,完成了小學教育,。1958年底回澳大利亞前,,古沙克認真地對劉鳳園說:“你現在有文化了,不能再給人家做保姆了,?!眱赡旰螅派晨撕驼煞蚨虝涸L問中國,,再一次見到劉鳳園時,,她已是一家工廠負責人,業(yè)余時間教街道的家庭婦女識字,。這讓他們非常高興,。
瑪麗拉筆下的古沙克,就是這樣一個栩栩如生的女作家形象,。時光如梭,,她為變革中的中國女性喝彩,也為新時代的中國女性叫好,。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中國 古沙 沙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