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這件琺瑯器 見證清代繁復華麗的審美
金胎鏨胎琺瑯嵌畫琺瑯執(zhí)壺 圖:@故宮博物院
清 乾隆鏨胎琺瑯金鼎 廣州博物館藏
清 鏨胎琺瑯太平有象 圖:@故宮博物院
明宣德 鏨胎琺瑯纏枝蓮紋盒 圖:@故宮博物院
中國古代工藝品中最晚形成的著名品種是琺瑯,,其中比較常見且為人們熟知的品種,就是俗稱的景泰藍。它大約于13世紀末葉由阿拉伯國家傳入中國,。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藝術土壤上,這種以金屬為胎, 填敷琺瑯釉料燒制而成的作品, 很快融匯了民族的傳統(tǒng)風格, 生長為一顆璀璨的明珠,。
廣州中,收藏著一件“清乾隆鏨胎琺瑯金鼎”,。這是一件晶瑩華麗,、流光溢彩的精品,是當時廣州工匠制作并呈送宮廷的,,代表了工匠之手所能達到的最高水準,。
“廣造”琺瑯匠人 是宮內的倚重
這件琺瑯金鼎雙耳作“云花”式,鼓扁腹,,圜底,,三獸首柱足,通體飾有紅,、黃,、藍、綠,、白五色花紋圖案,,以黃色細弦紋為底,肩飾綠色如意紋,,腹飾蝠云紋及團壽字,,紋飾圖案寓意“福祿壽”,腹外底有“乾隆年制”楷書四字方款,,帶蓋,,蓋頂飾有綠色翡翠一顆。造型精美華麗,。
這件精品是當時廣州工匠的作品,,并呈送北京成為皇家用品。后來由故宮博物院調撥廣州博物館收藏,。廣博研究人員余曼指出,,清代鏨胎琺瑯工藝的制作中心是廣州。廣州鏨胎琺瑯是在歐洲金屬工藝和琺瑯工藝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由于廣州在清代是對歐美貿(mào)易的唯一門戶,,許多外國人都由此進入中國。琺瑯制作就是受了他們的影響而發(fā)展到一個很高的水平,。
當時,,清宮內造辦處的琺瑯作匠人大多是由粵海關選入,稱為“南匠”,。廣州琺瑯制作的鼎盛期在乾隆年間,。乾隆帝曾下旨在長春園北部修建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等西洋式建筑群,。室內陳設需要大量巨型鏨胎琺瑯器,,大大促進了廣州鏨胎琺瑯的發(fā)展。余曼指出:“廣州鏨胎琺瑯造型奇特,,裝飾豪華,,圖案有蓮花大卷葉、纏枝蓮,、夔龍,、夔鳳、拐子,、回紋,、萬字不到頭、芭蕉等,,結構嚴謹,,布局繁密,已經(jīng)看不出歐洲圖案的影響,?!?/p>
貿(mào)易往往伴隨著文化交流,而且是雙向的,。當外國人滿載著絲綢,、瓷器、茶葉以及各種中國特色器物的船只從黃埔港出發(fā)銷往海外的同時,,他們也留下了各種思想和技藝并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廣東琺瑯就是其中之一。有研究者指出,,它是中國工匠在學習外國工藝基礎上再創(chuàng)造的精華,,是中外手工藝術碰撞的火花。廣東琺瑯主要以金屬為胎體,,工藝種類包括畫琺瑯,、掐絲琺瑯、鏨胎琺瑯等,。按廣東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丁蕾的說法,,廣東琺瑯最初受到關注,全因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對歐洲銅胎畫琺瑯制品的垂青,“17世紀末廣東已經(jīng)擁有能制作該種工藝的匠人,。為了中國也能制作出這種奢侈品,,在康熙帝積極推動下,,清宮‘造辦處’引進來自廣東的技術、人員和原料,,并邀請外國傳教士一同研發(fā)試驗,最后成功燒制,,建立銅胎,、瓷胎、玻璃胎,、宜興胎四種胎質的中國畫琺瑯系統(tǒng)”,。廣州的潘淳、楊士章及江西的宋潔等十幾人,,即為選派進宮的琺瑯工匠,。乾隆時期始逐漸將銅胎畫琺瑯委托給粵海關制作,隨之而來的結果是將清宮畫琺瑯的技藝與風格又回傳廣東,。
在乾隆朝 琺瑯工藝發(fā)展到鼎盛
琺瑯是以礦物質的硅,、鉛丹、硼砂,、長石,、石英等以適當?shù)谋壤旌希謩e加入各種不同顏色的金屬氧化物,,經(jīng)焙燒研磨制成粉末狀彩料后,,根據(jù)不同的工藝,填嵌或繪制于金屬胎體上的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金屬鏨刻技法是我國古代一種傳統(tǒng)的金屬器加工方法,,早在商周時代,當時的工匠們就將這一技藝廣泛運用到青銅器的裝飾上,,并制作出圖案精美的青銅工藝品,。
琺瑯是外來工藝名稱的音譯。我國古代文獻中“佛菻”“佛郎”“拂郎”“發(fā)藍”等詞均為琺瑯的舊稱,,是因譯名不統(tǒng)一而出現(xiàn)多種寫法而已,,實為同一物質或同一工藝。明清鑒賞著錄中的“大食窯”“佛郎嵌”“鬼國嵌”等名稱,,也都是指琺瑯工藝的不同制品,。清代以來又稱為“景泰藍”,清內廷稱燒造琺瑯工藝的作坊為“琺瑯作(廠)”,。
具體到鏨胎琺瑯器,,顧名思義是將金屬雕鏨技法運用于琺瑯器的制作過程中。它的具體制作工藝過程是先在已制成的金屬胎上,,按照圖案設計要求描繪紋樣輪廓線,,然后運用金屬雕鏨技法,,在紋樣輪廓線以外的空白處,進行雕鏨減地,,使得紋樣輪廓線起凸,,再在其下凹處點施琺瑯釉料,經(jīng)焙燒,、磨光,、鍍金而成。清代乾隆年間鏨胎琺瑯器的制作, 除以廣州為最具代表性之外,,內廷琺瑯作和揚州也偶有制之,。內廷琺瑯作所制的鏨胎琺瑯器,鍍金厚重堅實,,充分顯示了皇家的尊貴氣派,,釉色純正渾厚,并多以深色琺瑯釉作底,。
據(jù)統(tǒng)計,,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的幾十個類別共計186萬余件珍貴文物當中,琺瑯類器物近7000件,,其時代上自元明,,下至清末,其中又以乾隆時期為主,。其主要來源有:宮廷御用作坊的制品,;各地官府奉旨承造的宮廷御用品;還有地方以各種原因進到宮中的作品,。這些作品代表了不同時期琺瑯工藝的最高水平,,是一份完整的中國金屬胎琺瑯工藝發(fā)展演變歷史的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似乎只有繁瑣華麗才能得到乾隆的嘉獎
西歐鏨胎方深受拜占庭掐絲琺瑯的影響,。13世紀成吉思汗的遠征軍隊橫跨歐亞大陸,,蒙古鐵騎每每攻占城池唯有身懷技藝的工匠得以免殺,或“取工匠隨軍”或“取工匠分于各營”,,這條“惟匠得免”的政策大體可以肯定大食掐絲琺瑯工匠被虜隨軍成為工奴,,后又來到我國。不少中外學者都認為,,從理論上說,,掐絲和鏨胎這兩種琺瑯技術是蒙古遠征軍有機會接觸到,并逐漸傳入中國的,。
明天順三年(1459年)的《新增格古要論》寫道:“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佛郎嵌相似……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盞,。俗呼曰‘鬼國嵌’,?!蓖瑫r講到“內府作者,細潤可愛”,?!胺鹄汕丁庇址Q“鏨胎琺瑯”,我國早期的作品較少見,,最早的1件作品就是一件現(xiàn)藏于故宮的明宣德款鏨胎琺瑯纏枝蓮紋盒,。盒里夾了一個黃簽,記載著這件圓盒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從太仆寺撤下來的,。盒上款識為“宣德年制”。
學者陳麗華指出,,作為琺瑯器制作的高峰,,清乾隆時期的琺瑯裝飾手法繁縟華麗。紋飾繁縟,、堆砌的裝飾風格成為乾隆朝琺瑯工藝的一大特色,,似乎只有繁瑣華麗,才能得到乾隆皇帝的嘉獎,。造辦處活計檔中有這樣的記載,,例如,乾隆元年,,乾隆在看過太監(jiān)呈覽琺瑯作制作的鼻煙壺后,,傳旨:“鼻煙壺上花卉畫得甚稀,再畫時畫得稠密些,?!鼻∷氖四暧謧髦迹骸罢崭逋氈吕锂嫞瑒e畫糙了,,欽此,。”等等,。乾隆皇帝的這種審美自然引領了這一時期的工藝品的裝飾風格,。乾隆時期的琺瑯工藝在制作技術上已經(jīng)精致成熟,故常常是將琺瑯和各種不同的工藝技法巧妙結合于一體,,表現(xiàn)出極大的完美性,。如掐絲琺瑯與畫琺瑯工藝的結合,掐絲琺瑯與鏨胎琺瑯工藝的結合,,掐絲琺瑯與鏨花工藝的結合,,琺瑯工藝與鑲嵌珠寶工藝的結合等。
金屬胎(主要是銅)琺瑯器既有金屬的貴重和堅固,,又有琺瑯釉料的光滑與裝飾性,,同時具有耐磨和耐腐蝕性,。作為皇家生活用具,它體現(xiàn)出皇帝的尊貴地位,,能為宮廷增添色彩,。乾隆年間制作了數(shù)以萬計的金屬胎琺瑯器皿,留下了眾多的作品,,而堪稱稀世之珍的則是那些為數(shù)不多的精品,,它們都具有極高的工藝水平和濃厚的時代特征,令人過目不忘,、流連忘返,。由于存量大,清代金屬胎琺瑯器皿,,在宮廷中舉目皆是,,到處可見。它們上可作為典章用品和祭祀工具,,下可作為陳設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具,,在清宮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描繪著中國藝美術史上極其光輝燦爛的一頁,。(文,、圖(除署名外)/卜松竹)
編輯:楊嵐
關鍵詞:琺瑯 工藝 鏨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