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說百姓話,,講身邊事,,論實在理
上海電視臺有一檔節(jié)目《嘎訕胡》,,自從開播之后,數(shù)年間一直深受當?shù)刂欣夏暧^眾喜愛,?!案掠樅痹谏虾7窖岳锸恰傲奶欤e聊”的意思,,這檔節(jié)目就是主持人用上海方言,,以諧趣幽默的語言和形式,評論當下的熱點新聞和民生話題,。
《嘎訕胡》的成功,,對新聞輿論工作很有啟示。老百姓仿佛天然具有關心新聞、評論時事的巨大熱情,。北京人愛“侃大山”,,四川人、重慶人愛“擺龍門陣”,,廣東人愛喝早茶,,東北人愛扎堆“嘮嗑”,在這些場合,,傳播新聞,、評論時事都是重要的話題。社交媒體普及之后,,網(wǎng)上對于新聞事件,、社會話題的評論、跟帖和爭議,,更是每時每刻都海量涌現(xiàn),。
老百姓對于新聞時事和民生話題的參與和評論,共同形成整體的社會輿論,,表達對于各種事件是非曲直的判斷,體現(xiàn)社會的主流價值和觀點主張,。它一方面促進社情民意的上下溝通,,形成政府、社會和個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另一方面也不斷拓寬社會的言論空間,,構(gòu)建公眾表達和公眾參與的公共空間,對于形成健康的社會生態(tài)意義重大,。
盡管老百姓擁有巨大的評論熱情,,但長期以來,新聞評論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追求知識廣度,、專業(yè)硬度和思想深度方面,,在獲得群眾方面卻面臨不小困難。事實上,,學歷較高,、專業(yè)程度較高的受眾固然很重要,但一般群眾同樣是新聞評論應該到達的重要群體,。
同樣是時事新聞評論欄目,,正襟危坐、一本正經(jīng)的嚴肅評論節(jié)目收視率往往不太好看,。而換成一些諧趣幽默的語言和表演來呈現(xiàn),,老百姓就喜聞樂見,看得津津有味了,。新聞還是那些新聞,,道理還是那些道理,,兩者之間的社會效果之所以出現(xiàn)差別,恐怕就在于是否掌握了群眾語言和群眾形式,。
專業(yè)化評論當然是重要的,,它為社會提供解讀新聞、理解世界的科學框架,,幫助群眾“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但是對于宣傳輿論工作來說,掌握群眾語言,,讓評論走進人民群眾之中同樣重要,。當專業(yè)化評論難以解決“到達”問題的時候,通俗化,、大眾化的評論形式就找到了用武之地,。
在延安時期,由于群眾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不容易理解專業(yè)化的革命語言,,黨的宣傳工作者就進行廣泛的創(chuàng)新,運用各種群眾性文化藝術(shù)形式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實踐經(jīng)驗都應該得到弘揚。當專業(yè)化的時事評論難以有效到達人民群眾之中的時候,,通過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運用群眾喜歡的語言和形式,比如用“侃大山”“擺龍門陣”“嘮嗑”等形式,,寓時事評論于談笑風生之間,,就能提高時事評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在“寓教于樂”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和影響社會輿論生態(tài),。
當然,,語言和形式的通俗,不能等同于內(nèi)容和觀點的庸俗,。提倡用群眾語言,、群眾形式開展新聞時事評論,就是要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語言之中,,包裹著科學專業(yè)的立場,、態(tài)度、觀點和主張,讓它們?yōu)槿罕娛熘?,被群眾掌握,。如果在酒桌上、飯局中,、茶館里,,當人們在“侃大山”“擺龍門陣”“嘮嗑”的時候,都能自覺運用這些科學態(tài)度,、專業(yè)知識,,整個社會就容易形成健康的輿論生態(tài),產(chǎn)生正面的輿論效應,。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評論 新聞 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