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探秘古代文房中的水器
文房用具除了實用功能,,更投注了文人的情感,、情懷,,是其精神世界的外化體現(xiàn)。例如南宋林洪《文房職方圖贊》,,明屠隆《考余事·文房器具箋》,、文震亨《長物志》等,,不勝枚舉,,記載文房用具最多的有40余種。
從文獻中可以看出,,“文房四寶”處于絕對核心地位,,此外水盂、硯滴,、筆洗作為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也格外受到重視。中國式的書寫,、繪畫可以說是以水為媒介、為中心的,。筆耕丹青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水——水注入硯池,,墨塊研磨成墨汁,毛筆蘸墨,,書,、畫于紙或絹上,最后清水浣筆,。
用水,,必然需要水器。
北宋 佚名 《槐蔭消夏圖》 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明代高濂所撰《遵生八箋·起居安樂箋》記述了文人書房的陳設,,“齋中長桌一,,古硯一,舊古銅水注一,,舊窯筆格一,,斑竹筆筒一,舊窯筆洗一,,糊斗一,,水中盂一,銅石鎮(zhèn)紙一”,。另在古代的圖像資料中,,例如宋代的《槐蔭消夏圖》,、清代帝王畫像等中都能見到水器置于書案顯著位置的情景。作為實物證據(jù),,傳世,、墓葬和瓷窯遺址出土的水器也數(shù)量眾多。
清 《弘歷古裝坐像》 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文房中的水器按照功能可分為兩類:一是用于輔助研墨的容器,,主要包括貯存,、灌注研墨用水的水盂、硯滴和水注,;另一類是用于浣筆,、調墨的筆洗。這些水器匠心獨具,、精巧雅致,,常置于文人書案或者閣架之上,既是文房必備,,又是雅玩珍品,,體現(xiàn)了文人的文化品味。正如“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小巧的水器蘊含著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人文精神和哲學觀念,。
▌水中丞——水盂
五代 定窯白釉出戟水盂(清宮舊藏原配金勺) 高5.4厘米 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水盂又稱水盛、水丞,,在文房用具中斷不可少,。
南宋龍大淵《宋淳熙敕編古玉圖譜》載:“水丞,貯硯水的小盂,,亦名水中丞,。”趙希鵠所著《洞天清·水滴辨·晉人水盂》首次對水盂做出了評鑒:“余嘗見長沙同官有小銅器,,形如桶,,可容今一合,號‘右軍研水盂’,,其底內有‘永和’字,,此必晉人貯水以添研池者也。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研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边@兩條記錄都說明了水盂的作用是儲存研墨用水。在實際應用的時候,,會給水盂配備精致的小水勺,,以便于舀水入硯池,雅致講究,。
東晉 毆窯青釉點彩蓋盂 浙江省溫州市雙嶼雨傘寺東晉升平三年(359年)墓出土 通高8.5厘米 現(xiàn)藏于溫州市博物館
西晉 越窯青釉蟾形水盂 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盂,,原是用于盛放飲品的圓口貯存器,《說文解字》曰:“盂,,飲器也,。”水盂作為文房用具始于東漢,,定型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的水盂造型以越窯燒造的瓷質水盂為主,,形制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蓋盂,,圓口,、溜肩、扁圓腹,,光素無紋或以點彩,、印花裝飾;另外一種是蟾形水盂,,即在缽式水盂之上貼塑裝飾蟾頭,、足等部件,,形象生動,,顯得靈動而富有神秘色彩。
唐 鞏義窯絞胎水盂 現(xiàn)藏于洛陽博物館
唐 越窯青釉五聯(lián)硯盂 1956年湖北省武漢市缽盂山出土 現(xiàn)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北宋 越窯青釉刻花蓮瓣紋蓋盂 上海市青浦區(qū)泉山遺址129號宋墓出土 通高9.6厘米 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北宋 耀州窯青釉剔花三足帶蓋水盂 1954年8月陜西省彬縣洪龍河瓷器窖藏出土 通高10厘米 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唐宋時期,,文人好古,,文房用具形制多仿古而造、風格清雅,。瓷質水盂仍是主流,,各大窯場的精細瓷器品類中均有水盂一類。水盂的形制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蓋盂,,另外一類是動植物造型水盂。蓋盂最為常見,,圓口,、深圓腹,,多光素無紋,或簡單刻劃,,追求造型,、釉色之美。
五代 耀州窯青釉摩羯形水盂 1971年遼寧省北漂縣北四家子公社水泉大隊1號遼墓出土 長14厘米 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南宋 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蟾形水盂 四川省遂寧市窖藏出土 長18厘米 現(xiàn)藏于遂寧市博物館
動物造型水盂的意匠主要來自于與水有關的祥瑞動物,,如摩羯,、蟾蜍、荷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宋代文人筆記中,把向硯池添水的器皿混稱作“水盂”或“水滴”,,這一點從《水滴辯》的另外兩條記述可以看出,。《銅水滴》:“銅性猛烈,,貯水久則有毒,,多脆筆豪。又滴上有孔,,受塵,,水所以不清,故銅器不可用,。金銀錫者,,尤猥俗?!薄队癖巍罚骸鞍子窕蜃佑?,其色既白,若水稍有泥淀及塵污,,立見而換之,,此物堪作水滴。上加綠漆荷葉蓋蓋之,。蓋側則作小穴,,以小杓柄嵌入穴中,永無塵入,。若當中作滴子,,則塵必入。如無玉器,,用古小瓷盂貯水亦佳,。”從文獻中亦可看出,,宋代文人認為玉質水盂最佳,。
清雍正 畫琺瑯桃式水丞 清宮舊藏 長7.5厘米 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清中期 珊瑚釉柿子形水丞 清宮舊藏 口徑7.8厘米 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元,、明、清時期,,具有吉祥寓意的俗文化被納入了主流文化之中,。在這種社會風尚的影響之下,水盂的造型和裝飾多種多樣,,有祥瑞動物,、植物元素,或者取材歷史名人典故,、神話傳說等,。瓷質水盂仍是大宗,同時玉,、瑪瑙,、石、金屬,、琉璃,、紫砂等多種材質也運用到水盂的制作中,尤以皇家御用器物最為精美,。
與皇室追求奢華,、精致不同,文人更喜愛古樸的文房,。屠隆在《考余事·文房器具箋·水中丞》中記載:“玉者,,有陸子岡制,其碾獸面錦地與古尊同,,亦佳器也,。有古玉如中丞,半受血侵,,元口甕,,腹下有三足,大如一拳,,精美特甚,,乃殉葬之物,,古人不知何用,,今作中丞,極佳,。銅者,,有宣銅雨雪沙金制法古銅瓿者,樣式甚美,;有古銅小尊,,敞口,、元腹、細足,、高三寸許,,以作中丞,特佳,。陶者,,有官、哥甕肚元式,,有缽盂小口式者,,有儀楞肚者,有青東瓷菊瓣翁肚元足者,,有定窯印花長樣如瓶,,但敞口可以貯水者,有元肚,、束口,、三足者,有龍泉甕肚,、周身細花紋者,。近新燒均窯,俱法此式,,奈不堪用,。”可以看出,,玉質的水盂仍然最受文人喜愛,,器型仍以上古銅器為雅。瓷質水盂最為實用和常見,,定窯,、耀州窯、龍泉窯等白瓷,、青瓷水盂皆為雅玩,。
文房用具除了實用功能,更投注了文人的情感,、情懷,,是其精神世界的外化體現(xiàn)。
從文獻中可以看出,,“文房四寶”處于絕對核心地位,,此外水盂、硯滴、筆洗作為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也格外受到重視,。用水,必然需要水器,。接《探秘:古代文房中的水器(上)》,,我們繼續(xù)探秘古代文房水器中的其他幾類。
▌功同形異——硯滴,、水注
三國 越窯青釉兔型硯滴 現(xiàn)藏于杭州市博物館
硯滴和水注都是用于直接向硯池添水研墨的文房器具,,功用相同,但是形制不同,。水注為執(zhí)壺形或帶流盂式,,而硯滴多仿生造型。
硯滴也稱水滴,、書滴,,是給硯池添水硯墨的小型器皿。硯滴多仿生造型,,取材自然,,形態(tài)各異,妙趣天成,。據(jù)《飲流齋說瓷》第九“雜具說”中載:“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曰滴,。”關于硯滴最早的文獻記載是西漢劉歆的《西京雜記》:“晉靈公?!ㄓ耋蛤芤幻?,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潤如新,王取以為書滴,?!?nbsp;
三國 吳 越窯青釉蟾形硯滴 1992年湖北省鄂州市出土 高5.7厘米 現(xiàn)藏于鄂州市博物館
東晉 越窯蟾形硯滴 1957年福建省南安市豐州華僑中學獅子山東晉咸康元年(335年)墓出土 高6.2厘米 現(xiàn)藏于福建博物院
從傳世品和出土器物來看,現(xiàn)存最早的硯滴是東漢時期,,如江蘇揚州老虎墩漢墓出土的白玉飛熊硯滴,。此外,還有蟾形,、玄武形等象生造型硯滴,。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越窯青瓷勃興,這一時期的硯滴風格莊重而富有神秘感,,設計靈感多來源于與水相關的動物,,如兔,月的象征,,屬陰,,也與水相關。最為常見的是蟾形硯滴,,有“蟾宮折桂”的美好寓意,。
北宋 越窯青釉鴛鴦形硯滴 1991年浙江省上虞市出土 長16.5厘米 現(xiàn)藏于上虞市博物館
遼 三彩貓形硯滴 1973年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松山區(qū)大廟子鎮(zhèn)出土 長10厘米 現(xiàn)藏于赤峰市松山區(qū)文物管理所
金 三彩鴨形壺 1984年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qū)出土 高5.5厘米 現(xiàn)藏于淄博市博物館
唐宋時期,硯滴的風格由莊重神秘轉向生動自然,,造型多以祥瑞動物為主,。蟾形水滴仍很流行,南宋張邦基在《墨莊漫錄》卷二曰:“禹余糧石,,形勢多怪,,磊百出,或正蝦蟆……可貯水作硯滴,?!标懹巍恫凰芬灿校骸八涑庴付啾觯饸埾泺喩形??!敝娋洌鼠感嗡斡址Q“硯蟾”,。
北宋 越窯青釉硯蟾 1983年浙江省慈溪市彭東寺龍口出土 通高7.5厘米 現(xiàn)藏于慈溪市博物館
出土和傳世的宋代蟾形水滴很多,,如1983年浙江慈溪文物部門征集的北宋越窯青釉蟾盂,造型別致,,三足蟾昂首立于荷葉之上,,蟾背上有一灌水圓孔,蟾嘴留口,,用于出水,。
水滴作為精巧的文房器皿不僅受到文人的喜愛,還升入廟堂,,成為皇家的寵兒,。周必大《玉堂雜記》記載:“御前列金器,如硯匣,、壓尺,、筆格、糊板,、水滴之類,?!痹犁妗痘臂颁洝分幸灿涊d:“御前列金器,如硯匣,、壓尺,、筆格、糊板,、水漏之屬,,計金二百兩?!?/p>
元 磁灶窯醬釉蟾形硯滴 福建省晉江市磁灶鎮(zhèn)土尾庵窯址出土 長8.4厘米 現(xiàn)藏于福建博物院
元 龍泉窯青釉童子牧牛硯滴 1983年浙江省泰順縣新浦鄉(xiāng)孫坪村出土 長9.5厘米 現(xiàn)藏于泰順縣博物館
元,、明、清時期,,硯滴的題材進一步擴大,,祥瑞動植物、歷史神話人物,、以及現(xiàn)實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美好事物,,都被引入硯滴的設計制作,構思巧妙,,精巧別致,。
元 龍泉窯青釉船型硯滴 浙江省龍泉市上嚴兒村出土 長16.7厘米 現(xiàn)藏于浙江省博物館
元 龍泉窯青釉魚形硯滴 長12.3厘米 韓國新安海底沉船出水 現(xiàn)藏于韓國國立博物館
元代傳世、墓葬和沉船出土,、出水的實物非常多,,如龍泉窯青釉船形硯滴,形狀塑作船形,,船中部有篷及身披蓑衣的船工,,船倉下部中空,船頭為流口,,構思精巧,、制作精良。此外童子牧牛也是這一時期常見的硯滴題材,,如龍泉窯,、湖田窯等都有生產。韓國新安海底沉船也多有精美的硯滴出水,。經(jīng)典的蟾形硯滴仍然可以看到,。
明 宜興窯桃式硯滴 清宮舊藏 高11.9厘米 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 碧玉瑞獸硯滴 清宮舊藏 長13.5厘米 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明清兩代,特別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皇帝對于文房用具喜愛有加,,還經(jīng)常參與文房的設計制作,。中國文房無論從意匠、用料還是制作上,,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準,。御用水滴以仿生造型居多,,材質多種多樣,包括瓷,、紫砂,、玉、石,、金屬,、玳瑁,、瑪瑙,、竹、木等,。
從上述論述中,,可以看出,硯滴主要分為兩種形制,,一種是灌,、注共用一口,如經(jīng)典背的部置圓管的蟾形硯滴,;另一種形制是灌,、注分為兩口的水滴。硯池容量有限,,注水研墨需要細緩的水流,,兩口硯滴應運而生。這種硯滴進,、出水口分設,,一上一下,設計更為巧妙,,注水方式智慧地利用了虹吸原理,,進水口還兼有控制水流的作用,即用手按住斷水,,放開出水,。明代學者陶宗儀就曾在《說郛三種》中介紹了這種硯滴的使用方法:“捻其竅,則水不滴,,放之則滴,。”清孫廷詮所著《顏山雜記》記載:“凡為硯滴,,先得頂口,,次得腹,次得提,,后得吐水,?!焙阍凇吨芤缀瘯ん魺艏s旨》寫到:“書滴,上下兩孔,,故可以泄水,。即坎卦上下兩陰而中陽流動之義。若使塞其一孔,,則一孔不泄,,故朱子謂:‘坎塞其下流,則潴而為澤,?!瘽晒掏P畈恍怪病,!庇纱丝梢?,硯滴不僅可以緩緩出水,而且可以通過按壓進水口的方式,,斷,、開水流,更好地為研墨服務,。
唐 長沙窯青釉褐綠條彩紋水注 高9厘米 長沙窯遺址出土 現(xiàn)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元 龍泉窯青釉瓜棱水注 高6.3厘米 韓國新安海底沉船出水 現(xiàn)藏于韓國國立博物館
水注與水滴在形制上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水注有流,用以出水,。水注原本用作點茶,、或者倒酒。從唐代開始人們創(chuàng)造性地給水盂加裝流,,成為了精巧實用的盂式水注,。另外一種文房水注,形制是縮微的注壺,。
▌浣筆調墨——筆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洗 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遼 三彩印花牡丹紋硯洗(硯扣于洗之上)1972年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營子出土 現(xiàn)藏于赤峰市博物館
筆洗,,盛水,用以浣筆,、調墨,。盆形的洗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晚期,由商周時期的青銅盤演變而來,。商周時期,,貴族宴飲須行沃盥之禮,《禮記·內則》載:“進盥,,少者奉,,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蔽诸轮畷r,用注水澆手,,盤承接廢水,。戰(zhàn)國以后,盤逐漸被洗代替,。直至北宋中晚期之前,,盆形的洗用途仍是盥洗、盛廢水之用,。北宋聶崇義《新定三禮圖》記載:“洗,,承盥洗者,棄水之器也,?!睆谋彼瓮砥陂_始,,淺腹的,、小型的盆形洗作為浣筆器皿進入了文房,成為了筆洗,。盆形洗,,廣口,扁圓腹,,器底與口尺寸相近,,放置穩(wěn)當,更有利于浣筆,。
元 龍泉窯青釉蔗段洗 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元 龍泉窯青釉雙魚紋洗 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汝窯,、哥窯、官窯,、定窯,、鈞窯、龍泉窯,、景德鎮(zhèn)窯等各大窯場均燒造過精美的洗,。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之前的洗并非文人的案頭用具,,更多情況下由仆從端捧,,供文人使用,在壁畫資料中偶爾可以看到洗的使用情況,。赤峰遼墓壁畫頌經(jīng)圖中,,在抄寫經(jīng)文的貴婦身后,侍女捧洗侍奉,;河南尉氏縣元墓壁畫進倉圖中,,官員身后一個童子捧洗而立,。
遼 《頌經(jīng)圖》(局部) 內蒙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東沙布日臺鄉(xiāng)寶山村遼墓壁畫
元 《進倉圖》 河南省尉氏縣后大村元墓壁畫
明清時期,洗的材質,、形制變得多種多樣,。制作精巧的盆或者缽形洗置于案頭,成為重要的文房用具之一,。明代屠隆在《考余事·文房器具箋·筆洗》,,對于宋代和明代的筆洗做出了評鑒——“玉者,有缽盂洗,、長方洗,、玉環(huán)洗,或素或花,,工巧擬古,。銅者,有古鏒金小洗,,有青綠小盂,,有小釜、小卮,,此五物原非筆洗,,今用作洗,最佳,。陶者,,有官、哥元洗,、葵花洗,、磬口元肚洗、四卷荷葉洗,、卷口蔗段洗,、絳環(huán)洗、長方洗,,但以粉青紋片郎者為貴,。有龍泉雙魚洗、菊花瓣洗,、缽盂洗,、百折洗;有定窯三箍元桶洗,、梅花洗,、絳環(huán)洗、方池洗、柳斗元洗,、元口儀棱洗,,旁邊作筆添者;有宣窯魚藻洗,、葵瓣洗,、磬口洗、鼓樣青剔白螭洗,。近日新作甚多,,制亦客觀,似未入格,?!?/p>
清康熙 豇豆紅釉洗 清宮舊藏 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 仿汝釉桃式筆洗 口徑16厘米 清宮舊藏 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 青玉瓜式洗 口徑9.3厘米 清宮舊藏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
清代的筆洗較前代更是多種多樣,作為文人案頭的器皿,,筆洗一般制作精良,、構思巧妙,多為魚,、獸,、花果等仿生造型。瓷器為最多,,此外還有紫砂,、木,、竹,、玉、水晶,、瑪瑙,、銅、景泰藍,、象牙,、犀角等多種材質。
編輯:楊嵐
關鍵詞:探秘古代文房中的水器 古代文房中的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