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醫(yī)訊同期聲醫(yī)訊同期聲
用“辛苦指數”贏得“幸福指數”
江西省撫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廣昌縣委書記 許愛軍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qū)不能掉隊,。近年來,,廣昌縣以硬作風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今年,,經國務院扶貧開發(fā)領導小組組織的第三方機構評估和江西省政府批準,廣昌縣正式脫貧“摘帽”。決戰(zhàn)貧困,,在“精準”二字上下功夫,各級干部用“辛苦指數”,,換來了貧困群眾的“幸福指數”,。
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也在于精準。實現這一要求,,首先要做到精準識別,。廣昌縣有25萬人,129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84個,,占行政村總數的65.1%;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332戶24014人,。如何實現精準識別,?這就需要我們以細致的工作作風,摸清貧困家底,。為真正了解“誰貧困”“為啥貧”“怎么幫”等問題,,我們組織縣、鄉(xiāng),、村,、組1200余名干部進村入戶,,先后開展6輪大規(guī)模的貧困戶精準識別和復核工作,確保扶貧措施能針針點到“穴位”上,,招招治到“要害”處,。
脫貧攻堅,要用潤物細無聲的工作方式,,把工作做在群眾心坎上,。為加強與在外務工貧困戶的溝通交流,幫扶干部每月都與幫扶對象保持密切的電話,、短信或微信聯系,,逢年過節(jié)、貧困戶過生日時,,為他們寄送一封慰問信,、一張生日賀卡。每年春節(jié)期間,,很多幫扶干部走訪的第一位“親戚”,,就是在外務工返鄉(xiāng)的結對幫扶對象。許多貧困群眾感慨地說:“我們的兒女都在外打工,,一年里難得見上幾次面,,幫扶干部幫我們代辦醫(yī)藥費報銷,幫我們干農活,,真是像自己的兒女一樣,。”干部務實細致的工作作風,,拉近了干部與貧困群眾的距離,。
提升貧困群眾的幸福指數,關鍵要給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為此,,我們在產業(yè)扶貧上下功夫,先后探索實施了產業(yè)扶貧“五個結合”,,即光伏扶貧與兜底保障相結合,、鼓勵發(fā)展生產與補助生產成本相結合、合作社扶貧與入股分紅相結合,、實用技能培訓與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相結合,、龍頭企業(yè)與信貸扶貧相結合等扶貧新模式。此外,,我們還實施了安居扶貧“五位一體”,、健康扶貧“五道保障線”、義務教育階段“零收費”等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可行性,、操作性的扶貧新模式,、新舉措,讓群眾受益,,贏得了點贊,。
脫貧攻堅關系千家萬戶,工作頭緒多,、任務重,,許多干部為此默默奉獻、無怨無悔,。農忙時節(jié),,為了不影響群眾生產,幫扶干部利用晚上休息時間開展夜訪,;水南圩鄉(xiāng)扶貧辦主任肖春香,,只休了兩個月的產假就堅持回到脫貧攻堅第一線,,當起了一名“背奶媽媽”,;頭陂鎮(zhèn)山下村50歲的“獨臂村醫(yī)”李彥,27年風雨無阻,,守護全村1600多位村民的健康……干部干部,,“干”字當頭,正是他們的務實,、真干,,才推動了各項決策部署和政策的擲地有聲,在脫貧攻堅的進程中展現新擔當,、激發(fā)新作為,。
編輯:趙彥
關鍵詞:辛苦指數 幸福指數 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