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
彩繪漆鎮(zhèn)墓獸(漆器) 戰(zhàn)國 上海博物館藏
識文描金盝頂舍利函(漆器)
北宋 浙江省博物館藏
沈正鎬制彩漆鰲魚桃盤(漆器) 清 上海博物館藏
中國是漆器的發(fā)源地,。天然漆是中國的特產,國外稱它為漆中之王,,所謂“白如雪,,紅似血,黑似鐵”,,便是其在各種狀態(tài)下所呈色澤的優(yōu)美寫照,。而耐磨、耐蝕,,越陳越漂亮更是其獨具的優(yōu)秀品性,。由此,用生漆制成的工藝品,,也便可以逾千年寒暑而不失其光彩,,從而與陶瓷、絲綢一起并稱為中國古代傳統(tǒng)藝術之三大瑰寶,,聲譽享遍全球,。而揭開漆藝歷史的,是距今已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一個漆碗,。
日前,,“千文萬華——中國歷代漆器藝術展”在上海博物館展出,此次展覽系統(tǒng)展示了280余件自戰(zhàn)國時期直至20世紀的中國漆器珍品,,其中270余件為上海博物館館藏,。這也是上海博物館首次系統(tǒng)、完整地展出館藏漆器,,上一次舉辦這樣的漆器特展還是在39年前,。上世紀50年代,上海博物館在建館初期就收藏了大量漆器。在這批收藏的基礎上,,恰逢考古發(fā)掘湖北省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江陵鳳凰山168號西漢墓和云夢睡虎地秦墓等墓葬中出土大量漆器的契機,上海博物館于1979年11月與湖北省博物館聯(lián)合舉辦了“湖北省出土戰(zhàn)國秦漢漆器展”,,展示了荊楚地區(qū)出土的戰(zhàn)國秦漢漆器,。這場關于漆藝的視覺盛宴打開了人們認識中國漆器的大門,吸引了更多學者關注漆器,,推動了全國對漆器尤其是早期漆器的研究,。
與當年聚焦某一地區(qū)、某一時代的展覽不同,,此次特展以工藝為綱,,以時間為序,分為六大部分,,從新石器時代的萌芽探索,,到戰(zhàn)國、秦漢的漆彩飛揚,,一直到宋元明清的百花齊放,,直觀反映了波瀾起伏而瑰麗絢爛的中國漆器史。品種有彩繪,、素髹,、雕漆、螺鈿,、金飾,、建漆等,涵蓋了中國漆器史上兩大高峰時期的多數工藝品種,。
漆器以木,、銅、骨,、角等材質為胎,髹以天然大漆,,具有防水防蛀的優(yōu)良特性,。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先民已經開始制造與使用漆器,,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朱漆碗,、良渚遺址出土的嵌玉漆杯、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漆弓都在訴說著中國先民使用漆的悠久歷史,。經歷新石器時期的萌芽與商周的不斷探索,,漆器發(fā)展至戰(zhàn)國和秦漢達到了繁榮時期,造就了漆器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這一時期的禮儀,、生活,、喪葬用品,都可以用漆器制作,,各地墓葬中出土的以彩繪為主的漆器數以萬計,。此次展覽的第一部分“漆彩飛揚”,主要展示了38件戰(zhàn)國至秦漢彩繪漆器,。彩繪漆器是出現(xiàn)時間早而又延續(xù)時期長的漆器品種,。自新石器時期開始萌芽,經過夏,、商,、周時期不斷探索,到戰(zhàn)國,、秦,、漢時期達到鼎盛,以后歷朝歷代都有制作,。展覽中有一批上海博物館于2008年從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調撥的該地區(qū)墓葬出土器物,,再加上部分近年來入藏的器物,風格各不相同,,可以反映這個時期漆器生產的普遍性,。
宋元明清是漆器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時期,品種繁多,,數量可觀,,而且以藝術品居多,出現(xiàn)了“千文萬華”的局面,。這也是此次展覽展示的重點,。為了向觀眾介紹此前為社會了解不多的宋金時代漆器,上海博物館特別借展了浙江省博物館,、常州博物館,、福州市博物館、大同市博物館所藏的7件重要出土漆器珍品,,有些堪稱頂級國寶,,自出土以來從未離開過當地。
除了繁復的花紋,,清新淡雅的素髹也是漆器藝術中經久不滅的審美之一,。簡約的素髹漆器歷代皆有制作,承襲時間悠久,。通常僅以單色或雙色漆的髹涂為裝飾,,體現(xiàn)了古人高雅的審美情趣,。展覽第二部分“清雅素髹”共展示素髹漆器24件。展品中有上海地區(qū)出土的宋元時期日用品,,也有古琴等高雅藝術用品,,精致內斂,氣息古樸,。清代乾隆時期菊瓣形朱漆脫胎器制作工藝高超,,裝飾華麗,體現(xiàn)了皇家的審美情趣,。
雕漆是漆工藝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與鑲嵌引入其他材質不同,雕漆是色彩與空間的藝術,。雕漆是在器胎上層層髹漆至數十層或百多層,,再用刀雕刻出紋飾的漆器,按所髹漆色和雕刻方法的不同又可分為剔犀,、剔黑,、剔紅、剔黃,、剔彩等,,是傳世漆器中數量最多的品種。展覽第三部分“雕錦鏤華”展示了歷代雕漆實物96件,,這是展覽最為重要的部分,。這一部分按照品種和年代順序加以展示,力圖讓觀眾較為全面地了解雕漆發(fā)展的歷史,。
螺鈿是用螺,、蚌的外殼在漆器表面加以裝飾的工藝,有厚螺鈿和薄螺鈿兩種類型,。宋元時期螺鈿工藝精進,,鈿片逐漸變薄,出現(xiàn)了許多佳作,。此次“螺鈿萋斐”部分的展品中,,宋元時期“黑漆螺鈿樓閣人物圖菱花形盒”“黑漆螺鈿人物圖圓盒”均為海外回流文物,國內罕見,,十分珍貴,。清代螺鈿精益求精,鈿片薄如蜂翼,、細若秋毫,,普遍采用點螺工藝,,局部片嵌金花,,其構圖,、配色模擬書畫趣味,隨彩而施,,光華可賞,。
漆器的金飾工藝由來已久,品種繁多,,主要可分為嵌飾與描飾兩大類,。唐代最為流行的金銀平脫工藝,也歸入嵌飾類,。與金飾相關的漆器工藝最常見的是戧金和描金,。“金髹彩妝”部分展示了各種金飾加彩的漆器50件,,展品中有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縣村前鄉(xiāng)宋墓出土的“朱漆戧金人物花卉紋菱花形奩”,、浙江瑞安北宋慧光塔出土的 “識文描金舍利函”,分別代表了宋代戧金,、描金漆器的最高水平,。
福州脫胎漆器是在繼承中國漆藝傳統(tǒng)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個工藝門類,輕巧光亮,,色彩豐富,,工藝獨特。其開創(chuàng)者為清乾隆年間福州府侯官縣(今福州市)沈紹安,,他恢復古代纻胎技法,,巧配髹漆用色,使漆器更加盈巧艷麗,,頗具觀賞性,。沈氏后人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制薄料彩髹技法,同時創(chuàng)新發(fā)展出數十種髹飾技法,,使福州脫胎漆器成為頗具特色的工藝品種,。展覽最后一個部分“閩風瑞光”就集中展示了近現(xiàn)代福州沈紹安開創(chuàng)的脫胎彩繪漆器21件,另有1件廈門漆線雕代表作,,它們是20世紀福建地區(qū)漆器工藝的代表性品種,,時代氣息濃厚。
明代黃成著,、楊明注《髹飾錄》為我國現(xiàn)存的唯一古代漆工專著,。楊明在其中漫談歷代漆器工藝時,用“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來慨嘆漆器技藝發(fā)展至明代品種繁多,,使人目不暇接的盛狀。而明代之后,,漆器藝術的發(fā)展也未曾停下步伐,。中國漆器歷經數千年的積累與發(fā)展,,在此過程中品類不斷豐富、用途不斷拓展和遷移,、工藝不斷繼承并創(chuàng)新,,呈現(xiàn)出豐富多元的面貌?!氨M管漆器在不少國人的印象中是‘小門類’,,但漆器是中國的國粹,戰(zhàn)國漢墓當中出土的漆器成千上萬,。中國歷代漆器,,可以是日用品,也可以是高檔禮品,,是中國人真正的一種奢侈品,。”此次展覽策展人,、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包燕麗說,。
據了解,展覽期間,,上海博物館聯(lián)合中國文物學會舉行了“中國古代漆器國際學術研討會”暨“2018年中國文物學會漆器琺瑯器專業(yè)委員會年會”,,來自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等單位的文博專家,,以及耶魯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的學者和全國各地漆器研究單位的近百位專業(yè)人士參加了此次會議。
編輯:楊嵐
關鍵詞:漆器 博物館 中國 時期 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