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資訊收藏資訊
文物中的國慶故事
? ——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的永恒紀念
禮炮齊鳴慶開國
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基本陳列中,展示著一門開國大典時使用的禮炮,。
這門禮炮通長3米多,,高1米多,,口徑75毫米,。1949年8月,中共中央決定在開國大典上鳴放禮炮,但當時并沒有專用禮炮,。8月中旬,華北軍區(qū)特種兵司令員高存信傳達聶榮臻司令員的指示,,決定從張家口等地調來老式山炮,,來源主要是繳獲日軍的戰(zhàn)利品以及山西兵工廠仿日本山炮制造的一四式山炮。同時,,從各炮兵部隊選調軍政素質好的排,、連、營干部和戰(zhàn)斗英雄,,組建禮炮團,。
開國大典時使用的禮炮
籌備過程中,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禮炮團將108門禮炮分為兩組,,54門參加典禮,另外54門備用,,并對每一門炮和每一發(fā)炮彈都進行了嚴格檢查和擦拭,對底火部位檢查更加細致,。禮炮炮彈是專門制造的,,沒有彈頭,由木屑壓制的圓柱體堵住藥筒,,鳴放時后坐力較小,。選拔出的優(yōu)秀禮炮手們克服種種困難,冒著酷暑高溫集中訓練了兩個多月,,每門禮炮配3名禮炮手,,訓練要求達到在3秒鐘內完成裝填、發(fā)射,、退彈殼3個動作,。這是因為開國大典時,從毛主席按動電鈕升國旗到升旗完畢,,共計2分5秒,,必須在這段時間內同步完成28響禮炮的鳴放,即每次齊射要在4.5秒內完成,。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可以說是要求嚴、標準高,、技術難度大,。
開國大典當天,禮炮被整齊地安放在東三座門內(即現(xiàn)在公安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之間的位置),,炮口面對墻體,。下午3時,,開國大典儀式正式舉行,54門禮炮齊鳴,。
開國大典為什么要選擇54門禮炮鳴28響呢,?據原禮炮隊負責人回憶:“毛主席說28響代表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奮斗了28年”。而決定用54門禮炮的原因一度眾說紛紜,,但較為普遍的觀點是它代表著當時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54個單位(45個單位加9個方面的特邀人士),,以此象征中國人民空前大團結。
開國大典后,,這批禮炮又被多次使用,,后經7312廠改造,存于北京某炮庫,。1987年,,中國革命博物館為籌備“近代中國”陳列,多方聯(lián)系相關部隊和單位,,終于于1988年9月將其征集入館,。“復興之路”基本陳列中,,它作為開國大典的重要見證物,,向觀眾默默講述著那段歷史。
編輯:楊嵐
關鍵詞:國旗 禮炮 開國大典 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