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到底有多牛
曾侯乙尊盤
曾侯乙墓云紋金盞
曾侯乙墓聯(lián)禁銅壺
曾侯乙墓銅鑒缶
二十八星宿圖漆箱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蔽沂∈俏奈锎笫。┪镳^館藏文物總量超157萬件(套),,其中有不少享譽中外的瑰寶,。在5·18國際博物館日之際,本報特推出“文博館藏揭秘”系列報道,,揭開部分珍貴文物的神秘面紗,。
4月27日,中印兩國最高領導人共同參觀湖北省博物館精品文物展,。這帶火了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這些天,省博迎來一撥又一撥中外游客,。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到底有多牛?
多件文物創(chuàng)“世界之最”
1978年發(fā)掘于隨州城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是一座戰(zhàn)國早期曾國國君墓。這座沉寂2400年左右的地下宮殿,,共出土禮器,、樂器、漆木器,、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1.5萬余件,,文物保存之完好、種類之齊全,、數(shù)量之多,,令人嘆為觀止。
自曾侯乙墓重見天日,,專家們就對其進行孜孜不倦的研究,,發(fā)現(xiàn)曾侯乙墓文物創(chuàng)下許多“之最”:世界上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圖;先秦時期最大、最重的青銅酒器;目前所見最早的竹簡實物;出土盞,、漏匕,、杯、帶鉤等一批金器,,數(shù)量之多在先秦墓葬中罕見,,2156克的金盞更是出土最重的先秦金器;十二律俱全、一鐘雙音的曾侯乙編鐘,,是音樂性能最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樂器之王及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
這些文物共同體現(xiàn)了先秦時期中國在藝術,、技術,、天文等方面的極高成就。
2400年前的“交響樂團”
其中,,曾侯乙編鐘是中國禮樂文明的最高體現(xiàn),。事實上,曾侯乙墓出土的音樂文物數(shù)量驚人,,共計125件,,相配的演奏工具和各種附件1000余件,涵蓋古代八音的七種,,其中多件為世界考古史上所僅見,。
當考古學家打開曾侯乙墓時,這些樂器大多保存完好,,基本保持著下葬時的陳列位置,。在中室,由編鐘、編磬和建鼓組成的長方形空間內(nèi),,擺放著瑟,、笙、排簫,、篪等絲竹類樂器,。編鐘對面,陳列著九鼎八簋,、鑒缶等青銅禮器,,展現(xiàn)了當時以編鐘、編磬為主的金石樂隊的建制和布局,,十分壯觀,,用以演奏氣勢恢宏的宮廷雅樂和祭祀音樂。
除中室大型“交響樂團”外,,東室配置了演奏輕柔音樂的小型“室內(nèi)樂團”,,以琴、瑟為主演奏寢宮音樂,。2400年前組建這樣完整的樂隊演奏,堪稱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
出土青銅器總量超10噸
在上世紀90年代,,我省19件文物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其中,,曾侯乙墓文物占9席,,分別是:曾侯乙編鐘、銅尊盤,、聯(lián)禁銅壺,、銅鑒缶、銅鹿角立鶴,、編磬,、大尊缶、云紋金盞和漏匕,、16節(jié)龍型玉掛飾,。
其中,曾侯乙尊盤飾龍84條,,蟠魑80條,,制作復雜,造型美觀,,極盡奢華,。它是出土先秦青銅器中最復雜、最精美的一件,代表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的巔峰,,至今未出現(xiàn)復制品,。專家稱,曾侯乙尊盤原為曾國先君所用,,可能在當時就是稀世珍寶,,曾侯乙繼而用之,并將盤內(nèi)銘文改刻為“曾侯乙作持用終”,。
被稱為“古代冰箱”的銅鑒缶,,外表極富裝飾美,集渾鑄,、分鑄,、焊接制作工藝于一體,缶置于鑒內(nèi),,蓋好蓋,,二者渾然一體。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為使二者結合穩(wěn)固,,鑒底部伸出品字形三個彎鉤,尊的圈足前后留有三個穿眼,,剛好容彎鉤插進,,并可自動倒鉤扣住。無論從藝術角度還是從實用角度講,,都已有現(xiàn)代工業(yè)設計的味道,。
曾侯乙墓出土青銅器共38種134件,是我國出土青銅器數(shù)量最多,、種類最全的墓葬,。因發(fā)掘前未被盜擾,其布局真實反映了墓主人享用器物的儀式:鼎成序,、簋成套,、鬲成組、豆成對,,盤,、匜相配。它們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紋飾華美,采用渾鑄,、分鑄,、熔模鑄造(失蠟法)等冶鑄技術和透雕、錯金、鑲嵌等多種工藝,,集先秦青銅制造技術之大成,,代表了古代青銅文明的鼎盛時期。
令人詫異的是,,曾侯乙墓出土青銅文物總量超10噸,,卻未見一件青銅劍,只在墓主人身旁發(fā)現(xiàn)一把青白色玉劍,,劍首被透雕成雙龍形,。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說:“這把玉劍有和平寓意,在曾侯乙墓發(fā)掘40周年之際,,我們重新布展時將其放在醒目位置,。”
銅鑒缶:中國最早的“冰箱”
5月17日,,武漢市江漢區(qū)惠康里小學100多名五六年級學生,,來到省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研究“餐桌上的曾侯乙”,。
該校校長吳慧晶介紹,,這次主要讓高年級學生帶著任務,穿越時空,,跟著編鐘走進戰(zhàn)國時代,,連接編鐘主人“曾侯乙”,同時探尋戰(zhàn)國時期的“飲食文化”,。
面對一個巨大的器皿“銅鑒缶”,,惠康里小學六(2)班女生李詩怡瞪大眼睛:“這么大的酒缸?”講解員介紹,,這確實是個酒缸,,不過它有一個秘密。原來,,這個“銅鑒缶”有兩層,,相當于“缸中缸”,是用來存酒用的,。到了夏天,,外缸與里缸之間的夾層就派上了大用場,在夾層放一些冰塊,,可以保證酒的質量,。
五(1)班同學孟慶陽連忙問:“那個時候有冰箱嗎?如果沒有冰箱,哪來的冰塊呢?”講解員解釋:“那時確實沒有冰箱,,古人在地下深窖或山洞中,,儲藏冬天的冰塊以備夏用。這個加了冰塊的銅鑒缶,就相當于中國最早的‘冰箱’,?!蓖瑢W們恍然大悟。
(海冰 王晶晶 曾攀 朱惠 宋驥 朱夢云)
編輯:楊嵐
關鍵詞:曾侯乙墓 文物到底有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