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tǒng)一戰(zhàn)線 統(tǒng)一戰(zhàn)線
廣西壯寨:農耕文化旅游成富民大產業(yè)
種了一輩子田的壯族老漢廖道永沒有想到,如今,,春耕,、夏作、秋收,、冬藏……傳統(tǒng)農耕文化吸引八方游客,,火爆的農耕文化旅游成為富民大產業(yè),。
廖道永家住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zhèn)平安村。在大山深處,,壯族村民把寨子建在山脊上,,梯田從山腳延伸到山頂。按照時令,,眼下還不到春種的時候,,但1萬多畝梯田大多已翻犁完成并蓄滿了水,遠看如片片明鏡,。
平安村的壯族同胞過去窮,,是因為種田;現(xiàn)在富,,也因為種田,,只是今昔“種法”不同。平安村黨支部書記廖元壯介紹說,,從困守薄田到發(fā)展特色農耕文化旅游,,村里實現(xiàn)了脫貧致富的跨越,2017年村民人均純收入近5萬元,。
廖道永回憶:二三十年前,,一家人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種一季水稻,畝產不過四五百斤,?!斑^去青黃不接時,家里要短上一兩個月的糧食,,要么靠政府救濟,,要么硬著頭皮去親戚家借糧周轉?!?/p>
“自從政府開始搞梯田旅游開發(fā),,情況就變了?!绷蔚烙勒f,,平安村的梯田景觀和農耕文化名聲越來越響亮,從四面八方來的游客越來越多,,鄉(xiāng)親們的日子一天一天好起來,。
據(jù)專家考證,平安村梯田有2000多年的歷史,。先民們?yōu)榱私鉀Q糧源,,在陡峭的山坡上開墾梯田種植水稻,逐漸形成了梯田景觀,。當?shù)靥厣r耕文化也較為完整地保留下來,。
1999年,,平安村通了公路,“山門”大開,。村民在政府引導下依托獨特優(yōu)勢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海內外游客或在古樸的寨子里漫步,或登上山頂觀賞梯田,、山寨風光,。目前,寨子有120多家旅館和民宿客棧,。每逢三月長發(fā)節(jié),、五月開耕節(jié)、六月梳秧節(jié),、七月曬衣節(jié),、十月開鐮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寨子里的旅館客棧家家爆滿,。
特色農耕文化旅游如何做到一年到頭熱度不減,?廖道永說,,“除了梯田風光,,‘種田’的吸引力也不小,從種到收十多道工序都有看頭,。有的游客看著看著就興奮了,,干脆下田體驗一把?!?/p>
平安村的梯田大小相間,。開耕時節(jié),壯家人絢麗的服裝與山色田園相映成趣,,構成靚麗的風景,。立春后,犁過的水田鏡面一般,;谷雨時節(jié),,綠綠的秧苗隨風搖曳;秋日天高云淡,,稻穗金黃……無論是翻耕,、耙田、梳秧,、插秧,,還是割禾、脫粒,、曬谷,、入倉,,都吸引游客。
廖道永的妻子廖昭敏性格開朗,,快人快語,。她告訴記者,兒子和女兒都已經(jīng)大學畢業(yè),,兒子負責接送客人,,遠嫁到廣州的女兒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處理來自海內外的訂單,她自己管理客房和餐飲,?!袄项^子嘛,還和過去一樣種田,。不種田怎么搞農耕文化旅游呢,?!”
說起上一年的收入,,廖道永夫婦說,,“沒什么好打埋伏的”,從村里拿到旅游收入分紅2萬多元,,種水稻有補貼,,大頭是家里的客棧生意,12間客房常??蜐M,,一年下來總收入超過70萬元。
新華社記者王念,、張周來,、唐榮桂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農耕 文化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