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精準識別群眾需求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不同地區(qū),、不同年齡和不同群體的人民群眾,,需求的種類和層次是有差別的。精準識別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因需施策,、有的放矢,考驗著社會的治理水平,。
中山大學政務學院去年開展了一項針對“公眾福利態(tài)度”的問卷調查,,調查發(fā)現,即使是在廣東一省范圍內,,各地在福利需要上也存在明顯差異,。對此次調查問卷作出有效回復的6500多人,包括了21個地級市的18周歲以上居民,,內容涵蓋對收入差距的態(tài)度,、對貧困問題的態(tài)度、工作倫理,、幸福感,、社會照顧等方面,最終分析出來的結果可以說千差萬別,。
比如,,在收入差距問題上,深圳公眾的感覺最為強烈,,而湛江,、韶關等地的感知最弱。而在原因方面,,珠三角地區(qū)多歸因于個人能力,,粵東西北欠發(fā)達地區(qū)則多歸因于教育不均衡。再比如,,從民生領域的支出訴求來看,,不同地區(qū)也存在顯著差異:江門公眾對養(yǎng)老投入訴求最大,潮州公眾對低保投入訴求最大,,廣州公眾對醫(yī)療投入訴求最大,,茂名公眾對住房保障投入訴求最大。這提示我們,在安排不同領域的民生支出時,,應根據本地的特點有輕重緩急,,優(yōu)先滿足群眾最需要的部分。
特別是,,由于“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和人口老齡化趨勢,,不少地區(qū)社會照顧的需求更加明顯。具體來說,,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社會結構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個體往往同時承擔著各種責任和壓力,,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便來源于工作與家庭,;同時,家庭結構也呈現出向小型化和核心化發(fā)展的趨勢,,使得傳統家庭照顧的模式難以為繼,。當前的“70后”“80后”在工作壓力和家庭照顧壓力同時增強的情況下,如果缺乏一定的社會支持,,往往會面臨工作,、家庭關系的失衡問題,需要相應的社會服務配套措施予以補齊,。
從調查結果看,,精準識別人民群眾的需求,才能做到“精準”施策,。及時把握公眾的新需要,、新訴求、新問題,、新期待,,是有效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前提。不問具體實際和個體差異“一刀切”,,追求整齊劃一,,甚至要驢給馬,,會使群眾的獲得感大打折扣,。這也是為何有些地方政府工作很賣力,群眾卻評價不高的癥結所在,。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站在決策者的角度去想群眾需要什么,,還要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考慮問題。
事實上,,古今中外,,人民群眾自身對美好生活或幸福生活都有相對差異化的構想。這方面的精準信息,并非憑借一兩次基層調研或主觀感受,、簡單生活經驗就能得出,,而是要求我們做廣泛的調查、細致的分析,、嚴謹的論證,,最終得出科學系統的結論,為正確決策提供依據,。
精準識別群眾需求,,還要求我們建立一套科學的機制,搭建好的平臺,,將人民群眾合理引導到對政策效果的評價上,。地方政府、各個部門干得好不好,,不能由自己說了算,,也不能光由上級說了算,還要讓不同群體的群眾參與評價,,由群眾打分,,最終促進政策的不斷校正,讓執(zhí)行更加精準到位,,給人民群眾更多“切之體膚”的獲得感,。
(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群眾 精準 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