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為華夏文明史按下“刷新”鍵
考古是一件極具探索性和刺激性的事業(yè),。探索性在于考古挖掘過程中的經(jīng)歷,雖然略顯單調(diào)但充滿趣味,。而刺激性在于你永遠不知道藏在普通土層下的是什么,,能揭開哪些人類未知的謎團,,一旦有所得,,考古隊員的欣喜若狂可想而知,。
在漸行漸遠的2017年,,我國取得不少考古新成果,,本報特別盤點了其中刷新華夏文明史的5項,,以饗讀者。
——編 者
“許昌人”頭骨化石:
或成華北地區(qū)現(xiàn)代人的直接祖先
華北地區(qū)現(xiàn)代人的直接祖先可能是“許昌人”,而不是人類考古學界一貫傾向的非洲——這一顛覆性的結(jié)論來自名為《中國許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類頭骨研究》的論文,,2017年3月3日發(fā)表于代表人類自然科學研究最高水平的《科學》雜志上,,系中外專家對“許昌人”頭骨化石多年研究的成果。
“許昌人”的命名源自2007年在河南許昌市靈井舊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出土并復原而成的一個較為完整的人類頭骨化石(許昌1號),,包括2014年出土的另一頭骨化石(許昌2號),,兩個頭骨的年代距今約12.5萬年至10.5萬年,屬于晚更新世(距今12.8萬年至1.2萬年)的早期,,接補了考古界一直缺失的關鍵時間鏈,。
在“許昌人”生存之前,東亞大陸極度寒冷,,生活在這里的古人類,,向氣候溫和的歐洲遷移,同那里的早期尼安德特人融合,。到距今大約12.8萬年至7.4萬年,,由于氣候轉(zhuǎn)暖,東亞的古人類又返回自己的家園,?!霸S昌人”便是其中的一支。
“許昌人”翔實的化石形態(tài)特征和可靠的地層年代數(shù)據(jù),,提供了人類形態(tài)變異及演化模式的關鍵證據(jù),,證明現(xiàn)代人類起源是復雜和多元的,不是由單個地區(qū)起源而后擴散,、演變的,。
江口沉銀遺址:
見證白銀成為晚明政權(quán)的存在基礎
“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泵髂r(nóng)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盡掠蜀內(nèi)富民大賈,,匯聚千金,,但他身亡后,聚斂的巨額財寶卻不知去向,。300多年來,,這首歌謠被看做破解張獻忠藏寶之地的密語,圍繞它的猜測和尋找從未停止,。
2017年4月13日,,四川眉山市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工作2016—2017年度發(fā)掘成果通報會發(fā)布稱,本次發(fā)掘共發(fā)現(xiàn)文物3萬余件,直接與張獻忠大西國相關的文物上千件,,堪稱世界級的考古大發(fā)現(xiàn),。早在1646年,張獻忠順岷江南下轉(zhuǎn)移財物,,遭明朝參將楊展伏擊,,戰(zhàn)敗船沉,大量財物沉于江底,。
除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大順通寶銅幣,、金冊,、銀冊、銀錠,,以及戒指,、耳環(huán)、發(fā)簪等金銀首飾,,現(xiàn)場還首次出水鐵刀,、鐵劍、鐵矛,、鐵箭鏃等兵器,。這批文物記錄的時代從明代中期延續(xù)至明代晚期,地域北至河南,,南至兩廣,,西到四川,東到江西,,范圍包括明代的大半個中國,,時間、地域跨度之大實屬罕見,,不但證實了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還打開了一部了解明代歷史的百科全書,推動明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財政,、生活史,尤其是四川明清史和移民史的研究,。
此外,,江口沉銀遺址對晚明白銀貨幣化研究的意義同樣重大,。江口沉銀絕大部分是張獻忠沒收地方府庫、富戶和藩王的稅銀,,那么,,張獻忠為什么要搜刮那么多白銀?藩王,、地方府庫為什么藏有那么多白銀,?因為晚明時,白銀已經(jīng)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政府大部分稅收是白銀,,白銀不僅是財富的象征,更成為政權(quán)賴以存在的基礎,。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西域 考古 遺址 齊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