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哥窯:不完美之中的完美
(南宋)哥窯灰青釉葵花式洗
(南宋)哥窯青釉貫耳壺
當你剝開一個茶葉蛋,,是否會被褐色蛋殼上破碎的紋路所吸引?有誰會認為這是一種美的紋飾,?恐怕沒人會這么想,。可是,,中國古代瓷器燒造史上出現(xiàn)過這樣一種瓷器,,它的表面布滿了像碎蛋殼一樣的裂紋,一道道縱橫交錯,仿佛乍暖還寒時節(jié)河湖之上開裂的冰面,,裂紋的開合,,天然取之,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因為這樣的裂紋,,這種瓷器成為中國陶瓷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這就是宋代的哥窯瓷器,。前人論宋代五大名窯:“雨過天青話汝窯,,如冰似玉品官窯,金絲鐵線論哥窯,,夕陽紫翠賞鈞窯,,潔白無瑕鑒定窯?!?/p>
“金絲鐵線”正是哥窯器物獨一無二的特征,。此特征首先源自瓷器表面的開片。走進故宮延禧宮正在舉辦的“金絲鐵線——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展”,,迎面墻上是一塊大展板,,淺藍色的底上,四分五裂片狀圖案點明了哥窯瓷器最為顯著的特征——開片,。傳世哥窯瓷器釉面所產生的開片紋本屬于燒造工藝上的一種缺陷,,是瓷胎與釉膨脹系數(shù)不一致所導致的后果。釉面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塊面,,疏密天成,,窯工發(fā)現(xiàn)后認為是廢品,上報督陶官,,請求報廢處理,。管理者看問題的眼光畢竟與窯工不同,他們在破碎的釉面上發(fā)現(xiàn)了一種天然的韻律美,,能帶給人一種嶄新的藝術享受,,于是將本欲丟棄的器物保留下來,并且由此開始刻意追求這樣一種獨特的美,。經過窯工反復試驗,,終于掌握了瓷器釉面開裂的規(guī)律,哥窯瓷器就此誕生,。
窯名謎團
哥窯,,哥哥的窯,這種直白的望文生義居然與歷史記載頗為相符,。與哥窯相關的最早文字見于元代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孔克齊《靜齋至正直記》:“乙未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者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币话阏J為,,這里指的哥哥洞窯和哥哥窯即為哥窯。此后明代嘉靖年間的文獻更給予了明確的佐證,。陸深撰《春風堂隨筆》中記載:“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 這里將哥哥開的窯場稱為哥窯,,而嘉靖四十年《浙江通志》中記載了關于“哥窯”與“弟窯”的傳說,,說明應該還有一個弟窯。時光流傳,,瓷器史上哥窯大光異彩,,弟窯早已被忘卻,究其原因,,正在于哥窯瓷器開片的突出特點,,令其與眾不同。它一經問世,,便備受追捧,,歷代仿燒不斷。
然而以上文獻均出自元明兩代,,既然所載哥窯誕生在宋代,,當然應該在相關的宋代文獻中找到記錄,可是后代人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半點蹤跡。哥窯的身世因而成為一個跨越千年的謎團,。時至今日,,在陶瓷專業(yè)界有三種哥窯的稱謂:“文獻哥窯”“傳世哥窯”與“出土哥窯”。元明兩代文獻中記載哥窯出于處州龍泉,,與龍泉窯同址,,不少人認為哥窯即龍泉窯,此為文獻上的哥窯,,但無法證明宋代創(chuàng)燒了哥窯瓷器,;而傳世的哥窯指實際藏于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哥窯瓷器,加上流散于海內外的傳世品,,約計三百件左右,,此為實物哥窯;陸續(xù)出土于各地的哥窯瓷器,,集中于元明清時期,,與傳世哥窯器物近似,但無法確切證明就是宋代哥窯器物,,因此,,學者們對傳世哥窯瓷器的年代紛紛提出質疑,認為哥窯更有可能是元明時期的產物,。
哥窯之美
關于哥窯身世,,連篇累牘的專業(yè)論文極多,本文不再記述,,何不抽身細品哥窯瓷器之美呢,?“哥窯百圾破,鐵足獨稱珍,?!边@是乾隆皇帝作于1781年的《詠哥窯葵花碗》中的詩句,道出了哥窯之美,?!鞍倩啤币喾Q“金絲鐵線”,即較粗疏的黑色裂紋與細密的紅,、黃色裂紋交織在一起,。另外,由于燒造哥窯瓷器的土質含鐵量較高,,胎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燒成的瓷器由于口部邊緣釉薄,隱露胎色而呈紫色,,底部未掛釉處顯現(xiàn)出鐵黑色,,故又有“紫口鐵足”之稱,,對此,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論》中早有提及:“舊哥窯,,色青,,濃淡不一,亦有紫口鐵足”,。乾隆對哥窯瓷器甚為喜愛,,題詠詩詞共有21首,涉及盤,、碗、洗,、瓶,、尊、爐,、枕,、硯等造型。宮廷工匠遵旨將其鐫刻在器物上,,部分流傳至今的作品為今人了解乾隆朝對哥窯瓷器的鑒賞標準提供了重要參考,。其實不只是清朝皇帝喜愛哥窯,明朝皇帝早已樹立了榜樣,,尤以宣德與成化時期為盛,。如成化時期創(chuàng)燒的一種仿哥窯八方高足杯,繼承前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時代風尚,。高足杯形制玲瓏俊秀,裝飾典雅精美,,其釉質肥潤,,平整光亮,光澤度較強,,但沒有宋代哥窯“酥潤含蓄”之感,。口,、足釉色及“金絲鐵線”紋也較宋代哥窯片紋規(guī)整,,少天成之趣。明,、清至今,,哥窯一直被視作名窯而進行仿燒。從傳世和考古發(fā)掘獲得的實物看,,景德鎮(zhèn)御窯廠在明代宣德年間已成功仿燒哥窯瓷器,,清代雍正,、乾隆時期達到興盛。
追摹古風
哥窯瓷器的造型多摹仿古代青銅器,,這種設計思路源于中國古人的復古思想,。古人認為理想社會出現(xiàn)在夏、商,、周三代,,將周朝視為禮制的代表。帝王倡導恢復古禮,,用器也開始追摹古風,。無論是上古玉琮、商周鼎彝,,還是歷代名窯,,只要造型契合用意,都可仿造,,用于宮廷陳設,。特別是在宋徽宗以后,不少官府和民間用瓷都以商,、周青銅器為楷模,,復古之風從此連綿不絕,影響深遠,。常見的有三足雙耳乳足爐,、膽式瓶、貫耳瓶,、八方穿帶瓶,、弦紋盤口瓶等,也有盤,、碗,、洗、罐之類,。這些仿古瓷器或許曾作為禮器擺放于古人祭祀大典之上,,進而在民間演變成焚香、插花的優(yōu)雅生活點綴,。
哥窯瓷器造型追求古拙,、質樸、渾厚,。胎質堅致凝厚,,如同堆脂。釉色多呈灰青,、粉青,、油灰,、月白、灰黃,、深淺米黃等多種,。釉質溫潤,釉面泛酥油光,,如人臉之微汗,,即所謂“潤澤如酥”。哥窯器物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xiàn),,顯微鏡下呈現(xiàn)“聚沫攢珠”的效果,。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說,官,、哥釉氣泡密集似“攢珠”,,即指哥窯瓷器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表上,。這類特征不易模仿,是辨別真假哥窯瓷器的一個傳統(tǒng)方法,。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任何美的和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著不美,、不善的一面。美與不美相互依存,。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美可以轉化為不美,善也可以轉化為不善,,這是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天地間沒有美與不美的區(qū)別,,美丑的差別只存于人的主觀意識當中,缺陷即來自帶有偏見的主觀判斷,。將眼中之不美轉化成一種美,,需要智慧,更需要包容天地萬物的平常心,。尊重自然,,敬天愛人。古代窯工偶然之中創(chuàng)燒出哥窯瓷器,,后世不斷加以改造,,使之成為一種特定的美,為美的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員,,體現(xiàn)出人有能力將這個世界上種種不完美轉化為完美的用心與意志,,這也許是哥窯瓷器留給我們后人最有益的啟示。
編輯:楊嵐
關鍵詞:哥窯 瓷器 完美 不完美之中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