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譚利華:讓交響樂“流行”起來
樂團職業(yè)化,從“立規(guī)矩”開始
“你去國外,是錦上添花;留在這兒,是雪中送炭,?!?/p>
在留學潮興盛的1990年代,李德倫的這句話讓譚利華忍痛放棄了就讀英國威爾士大學的機會,選擇在當時幾成爛攤子的北京交響樂團拿起了指揮棒,。一同放棄的,還有那張中央交響樂團的指揮聘書,。
當時的北京交響樂團,在業(yè)界也是“有名”的———經常被音樂院校的一些老教授們掛在嘴邊,作為震懾學生的典型對象:“現在不好好練,等畢了業(yè)你們就去北交!”
不到40個人,一年20來萬的經費,屈指可數的演出場次……這是譚利華接手北京交響樂團的全部資產,。
幾經思考,、理清思路之后,譚利華對北京交響樂團做出整頓措施———立規(guī)矩,。
演出質量,首先在于演出人員的態(tài)度與質量,。于是譚利華從人員考核開始“立規(guī)矩”———合格留下,不合格走人,。他首創(chuàng)“拉幕考”的方式,找來韓中杰,、黃飛立、李德倫等七位音樂大家做評委,從全世界交響樂團都考的曲目中抽取困難片段,拉上幕布,現場演奏,??鄣糇罡叻趾妥畹头?平均分過了80分留下,不過走人。通過選拔進了樂團也并非萬事大吉,3個月一考,不行還是得走人,。
在這期間,他經受住了騷擾,、威脅與恫嚇,堅守著“好就是好,錯就是錯,沒得通融,音樂也得講規(guī)矩”的原則。
在譚利華眼中,樂團就像臺機器,“里面每個小齒輪都必須合格,這機器才能運轉起來,。德國交響樂為什么那么出色?這跟德國人骨子里對秩序的尊崇,、對規(guī)則的敬畏絕對有關系?!?/p>
在日常管理方面,他也給北京交響樂團立下了一大堆規(guī)矩——排練時不許遲到,手機不許發(fā)出聲響……每一條“不許”后,譚利華標注了明確的價碼,失了規(guī)矩就罰款,道歉也沒用,。所有人員都必須遵守,包括他這位當時立規(guī)矩的年輕團長。
2001年至2009年,譚利華先后四度率領北京交響樂團赴歐洲巡演,。每次出國前,他都會先說清楚規(guī)矩:“說幾點就幾點,誤了車,自己想辦法去音樂廳,。誤了機,自己掏錢買國際機票?!痹谝?guī)矩的問題上,一向溫文爾雅的他變得嚴肅甚至不懂通融,。
隨著“規(guī)矩”立起來的,還有北京交響樂團在中國乃至世界交響樂舞臺上的形象與口碑。他們首次有些“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帶著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五交響曲》在奧地利著名的林茨布魯克納音樂廳演出后,歐洲媒體不吝贊美:“陣容龐大的北京交響樂團,無論在人員素質,、演出狀態(tài),、指揮與演奏員的配合,還是音樂表現手法的變換以及藝術造詣方面,都表現出一流的專業(yè)水準,不愧為亞洲最棒的交響樂團。”
在譚利華“規(guī)矩”下,2007年,北京交響樂團從上世紀90年代初那個畢業(yè)生唯恐避之不及的爛攤子,變成第一個與國際唱片品牌EMI唱片公司簽約的中國交響樂團,。
讓最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散發(fā)出新意
2015年從北京交響樂團團長職位退休的譚利華,成為北京交響樂團藝術總監(jiān)兼首席指揮,。他并不比退休前更清閑。而今,他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將交響樂與時代相結合,從中國原創(chuàng)交響音樂的角度來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他說,這是他作為文藝工作者應該做的,更是作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所應履行的職責。作為履職15年的老委員,全國政協(xié)委員的身份,讓他絲毫不敢懈怠地時刻關注著文藝的時代脈搏,探索著最貼合時代發(fā)展的文藝表現形式,。15年的履職,他大多時間也都在為文化自信,、文化繁榮、文化傳播鼓與呼,。
他講到華彥鈞(即阿炳)的作品《二泉映月》,這部曲子,在上世紀70年代初,曾經把小澤征爾感動得說只能跪著聽。為什么?在譚利華看來,就是因為它展現了一種社會底層民間藝人對生活的期盼,對人事的訴說,。那種哀怨,、蒼涼、期盼,、憤慨,、無奈的情調,胡琴演奏是一種味道,交響樂隊演奏又是另外一種味道。
譚利華嘗試用交響樂的形式讓這部經典音樂作品更加豐厚,更具震撼力與感染力,?!皩⑦@樣的經典作品展現給全世界,都會很信服你?!彼麍孕?。
中國不乏《二泉映月》這樣優(yōu)秀的民間的、民族的音樂作品,。但用怎樣的形式,才能讓世界更加容易了解與認識?譚利華幾經探索,認為交響樂是最佳的演奏方式之一,。
譚利華說,西方人對中國有種獵奇心理,但并不了解純粹的中國音樂,用民族器樂與他們熟悉的西洋交響樂隊結合協(xié)奏的方式,則更容易接受。譚利華于是專門舉辦了“中華情懷”系列演出,用民族樂器與西洋交響樂器協(xié)奏形式,弘揚民族文化,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不僅要演奏中國已有的經典作品,還要創(chuàng)作展現新時代風貌與精神的優(yōu)秀作品,在譚利華看來,這是當代音樂家必須履行的職責,。這又與他一直思考的問題“不謀而合”:當人們吃好穿好后,我們這代音樂人能夠為人們的精神生活提供什么,能夠為我們的后代留下什么?
就是要提供能體現“高峰”的文藝作品,這種作品要經得起歷史長河的考驗,多少年過后,還會有人想起來演奏它,老百姓聽起來依然還覺得那么親切,就像《黃河協(xié)奏曲》《梁祝協(xié)奏曲》那樣,久演不衰,不管經歷多少年,依然散發(fā)著無可阻擋的魅力。
傳世之作,靠推動,、靠演出才能讓人們耳熟能詳,才能產生更多更大的影響力,才能不斷完善成熟真正優(yōu)秀,。“我們這代音樂家有這個責任,?!边@是譚利華在采訪中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離開北京交響樂團的路上,記者收到譚利華一條長長的微信語音留言,他用鄭重的語氣再次強調說:我們國家富裕了,人民過上了好日子,但還需要社會文明的提升,。交響樂能使最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散發(fā)出新意,潛移默化地在提升社會文明方面作貢獻,無論對城市,、還是對人民群眾來說,都很重要。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交響樂 流行 音樂 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