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威尼斯雙年展 氣味的藝術
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有共同特點,,那就是不斷開創(chuàng)新的藝術表現領域。不同的是,,現代藝術在平面視覺上尋求突破,,而當代藝術在空間維度上不擇手段地擴展。
現代藝術建立在吸取外來文化之上,。自從日本版畫在巴黎展出之后,,馬奈受到平面視覺效果的啟發(fā),開始了歐洲藝術家采風外族文化的風潮,。特別是在美國開辟販賣非洲黑奴的航線之后,,展開了美洲、歐洲和非洲三角貿易,,使非洲的民間藝術流傳到歐洲,,給畢加索之類的藝術家大量異化的靈感。畢加索高度評價非洲的雕刻,,正是因為他“抄襲”了不少非洲雕刻“瓦刀臉”的緣故,。也是因為向外族偷師嘗到甜頭,老畢某日突發(fā)靈感,,將齊白石的寫意用到他的簡易立體主義繪畫之中,。但是現代藝術變來變去,都在平面視覺中掙扎,,直到有人把3D原物黏在畫布上,,開啟了當代藝術之門。
當代藝術開拓多維空間,,繼平面視覺與3D結合之后,,又出現了行為藝術,物性媒介藝術,,大地環(huán)境藝術,,加入音響,電影視頻,,觀眾參與成為作品的組成部分,,觀眾鉆入封閉的作品體驗一種壓迫感和現場感,還有運用生物材料或者代表身份的材料,,將人體進行改造與毀壞來質疑主題的身份,,等等。現在,,一個新的藝術維度正在被運用:氣味,。
當我走入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的以色列館入口時,一股強烈的豆瓣醬味撲面而來。我與工作人員交談,,他告訴我,,這是以色列藝術家將咖啡,,糖,,水攪拌,鋪在一個空房間的地上,,熱水產生的蒸氣加上咖啡泡沫,,熏黃了四周的墻壁。藝術家又在潮濕的咖啡上畫出線條,,如同地磚,。但是出乎藝術家的意料,威尼斯到處是水,,潮氣甚重,。咖啡鋪地后漸漸開始變味發(fā)酵,,一股酸氣混入咖啡和糖,,變成了中國的豆瓣醬味。以色列藝術家原創(chuàng)目的是想讓觀眾感受農業(yè)文明伴隨初級工業(yè)化的氣息,,田園村舍,,小鎮(zhèn)咖啡,回歸較為自然消閑的生活方式,。盡管以色列咖啡變成了中國的豆瓣醬,,但是這件作品的主題意圖是達到的。利用氣味來讓觀眾感受和聯想一種意境,,勾起懷舊的眷戀,。這種味道不是直接體現場景,不是把豬圈或者雞窩搬到現場,。除了藝術家第一次將真實物體直接拿來當成藝術品,,有其首創(chuàng)價值外,當代藝術的技巧恰恰在于借用別的手段,,用側面的角度來表現正面,。因此,我認為豆瓣醬味比咖啡味更令人詫異,,產生疑問,,引起觀眾想要一探究竟的愿望。
雖然藝術家歪打正著,,但是豆瓣醬味不能算是很成功的例子,。因為別的民族未必了解這種味道,不能感受炊煙鄉(xiāng)野,農婦灶間,,蔥醬圈餅的滋味,。而另一個氣味的藝術作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威尼斯雙年展的法國館,。
威尼斯雙年展除了主場館外,,還有許多國家館。從參觀中我了解到,,國家館不是展示該國有多少成名的藝術家,,而是要以自己國家為主題,展現國家形象,,可以是某一方面,,也可以是多方面的。這里不是藝術家出風頭的地方,,所以各國都傾向每次的雙年展上,,輪流挑選一二位藝術家表現本國的風貌氣質。
說到法國,,馬上想到巴黎,,又想到藝術,這是法國和巴黎的名片,。盧浮宮,、凡爾賽宮、奧賽博物館,,還有大大小小許多藏有無數世界名作的美術館,都是世界游客向往的地方,。我特別期待威尼斯雙年展的法國館,,想看它如何表現曾經有過藝術輝煌。
走進法國館到入口,,讓我頗感意外,。里面好像是一個音樂工作室,四處擺放著樂器,,有鋼琴和打擊樂器,,還有一些書籍,游客觀眾在那里翻看閱讀,。四周用木板做成不規(guī)則的間隔,,好像閣樓的感覺。這種木板是常見的三隔板或五隔板,,表面光滑,,呈乳白色,干凈利落,沒有任何油漆的表面處理,。進入展示廳聞到一股原木的香味,,這種味道不是野生木頭,而是工業(yè)化壓制木板與膠水合成的香味,。因為沒有油漆,,所以可以當成原木的自然香,它散發(fā)著溫馨的氣息,。
法國館的音樂工作室,,書和精致輕工業(yè)原木的香味要告訴觀眾,,法國和巴黎是真正的書香門第,。他們在默默地創(chuàng)作藝術,是發(fā)自內心的喜愛,。他們對待藝術是一種安分和寧靜,,創(chuàng)作者和觀眾都參與默默享受藝術,這是一種全民的修養(yǎng)和境界,。
為什么法國館要這樣表現,對今天的藝術世界有什么意義,?當今世界的藝術,,如同搶錢的戰(zhàn)場,無數商業(yè)的藝術展,,敲鑼打鼓地宣揚藝術家的天才,,期盼更多的收藏者蜂擁而上,。拍賣場上數字說話,提到某藝術家必然要與天文價格連在一起,,以此證明是藝術的成功,,也是商業(yè)的成功,。
以美國為首的當代藝術市場,,各種理論家,、媒體,、畫廊都在喧囂中度日,。他們將藝術變成華爾街式的產業(yè),,各種大型的展覽都在追求交易的業(yè)績。而法國館是在悄聲細語中訴說,我們的藝術是融入生活之中,,它是早晨的一杯咖啡,,午時的休閑閱讀,傍晚的教堂鐘聲,。它是藝術家的藝術,,也是全民的藝術,不在于駭世驚俗的炒作,,喋喋不休的宣傳,,更不是數字價格的標簽,它是一種日常生活的方式,。
法國館是用音樂來表達藝術,,它不是要展現法國音樂家有什么來頭,多么偉大,,而是借用沒有精致裝修的書房閣樓式裝置,展現藝術的溫馨柔潤,。它的藝術裝置空間大小適中,,偶爾聽到有人輕微吹奏音樂,加上原木的氣味流露芬芳,,把不求奢華的樸實情愫清唱出來,。好像人走入了書店,必然要靜聲,,這是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更是尊重藝術。這是一種君子和淑女涵養(yǎng),,是穿著男女校服的單純學生,,教堂里靜默的祈禱,米勒田間的晚鐘,,梵高星空下的郊外,,這就是法國,就是它曾經有過的藝術輝煌,。
編輯:楊嵐
關鍵詞:威尼斯雙年展 威尼斯 雙年展 氣味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