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莫迪對華強硬的底氣何來?看完這組數(shù)據你就明白了
就黨派而言,具有印人黨背景的人士與國大黨背景的人士的相比,,明顯地更多地認為中國是威脅,。印人黨有54%的受訪者擔心中國與巴基斯坦關系,,國大黨為44%;印人黨有50%受訪者擔心中國日益增強的軍事實力,國大黨為37%;印人黨有48%受訪者擔心與中國的領土爭議,,國大黨為39%。印人黨有46%受訪者擔心中國的經濟對印度的影響,,國大黨為37%,。這就能夠解釋莫迪執(zhí)政以來印度的親美傾向以及對華強硬的外交姿態(tài)。
莫迪在接受民眾的歡呼
不過,,對于莫迪的對華政策,,民意調查顯示印度社會支持與反對的比例大致保持相當,且近兩年內這一趨勢一直得以保持,。2016年9月的民調顯示,,38%的受訪者支持莫迪當前的對華政策,,32%不支持,,而另外30%則沒有看法,這一調查結果與2015年的民調大致相似,。另一方面,,對印度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印度民意越來越“自信”,。2016年9月的調查顯示,,68%的受訪者認為印度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只有15%認為更不重要,,13%沒有答案,,4%認為與過去一樣。這也顯示莫迪外交在印度的支持度仍舊較高,。
印度對華認知中的“憂慮”
印度的公眾知識分子對塑造印度社會對華認知具有很強的影響,。在印度媒體和智庫里,活躍的都是前政府官員(外交官,、軍官等),、著名學者,,他們在報紙以及網絡上開設專欄,對印度內政外交進行評論,,涉及議題面廣,,傳播力強,民意引導力強,。尤其是幾個重要的英文媒體,,經常發(fā)表涉華外交戰(zhàn)略的評論,拉賈·莫漢(Raja Mohan),、曼諾吉·喬什(Manoj Joshi)等是學者中的活躍人士,,而前外秘薩仁山(Shyam Saran)、前國家安全顧問梅農(Shivshankar Menon)則是退休高官里的理性派,,相對客觀的分析總能給“疑華”的大氛圍提供一劑清醒劑,。
過去,印度的公眾知識分子們特別喜歡凡事與中國作比較,,總有“一決高下”的意味,。印度總不忘以“龜兔賽跑”的故事來增強信心,稱中國的發(fā)展模式不可持續(xù),,而印度則具備長期的競爭優(yōu)勢,。然而,隨著中印之間的經濟差距不是變小,,而是越來越大,,這使得中印對比的敘述方式越來越“不受歡迎”。相反,,帶來的一個負面因素則是印度對中國與日俱增的焦慮:印度越來越擔憂中國可能發(fā)展為亞太地區(qū)的“單極霸主”,。
在2016年的調查里,在各種國際威脅中,,印度把中國崛起排在第三,。
在印度擔憂中國的諸多問題中,領土邊界的爭議仍然是印度對華擔憂的首要因素,,其次是中巴關系,,然后才是中國不斷發(fā)展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不過,,整體而言,,印度對這四個問題的擔憂程度都差不多。
大致的民調情況顯示:第一,,對于中國日益強大的經濟影響力,,70%受訪者認為構成了對印度發(fā)展的威脅,其中45%認為是印度的嚴重威脅,;另一方面,,印度民意又很矛盾地看待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前景,,42%受訪者認為美國仍舊是世界經濟的領導者,而認為中國可能領導世界經濟的只有11%,。第二,,對于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實力,69%受訪者都認為構成了對印度的威脅,,其中46%認為是嚴重威脅,。第三,對于與中國的領土爭議,,69%受訪者認為是對印度的嚴重或者較為嚴重的威脅,。第四,對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關系,,69%受訪者認為構成了印度的威脅,,其中48%的受訪者認為是非常嚴重的威脅,另外21%則認為某種程度上算是種威脅,。
當然,,在憂慮不斷增大的兩國實力差距的同時,印度的對華認知中也出現(xiàn)越來越多主張“學習中國”的聲音,。特別是鑒于中印兩國國情存在很多相似之處,,主張要借鑒中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經驗和治理模式的聲音越來越多,如經濟開放的政策,、環(huán)境治理的模式等等,。另一方面,對于印度民主的優(yōu)越感也在降低,,很多分析開始認識到印度的民主制度事實上阻礙了印度的快速發(fā)展,,主張印度不應該一味以西方模式為參照系,更應該學習中國的經驗,。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莫迪 對華強硬 底氣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