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最后一個下車”彰顯“殿后”精神
7月18日下午,,鄧紅英駕駛的公交車,,行至一處公交站臺時突然起火,造成一名車上男子死亡,。南昌警方事后查明,,死者攜帶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容器上車,,并實施縱火。作為當班司機,,鄧紅英在感覺到異樣后,,隨即熄火并疏散乘客,保護了車上十余名乘客的人身安全,。因處置得當,,鄧紅英獲得10萬元獎勵,,并獲得一系列榮譽。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鄧紅英稱,,警覺性來自于多年來的經(jīng)驗與訓練,而作為公交司機,,危急時刻“最后一個下車是本分”,。(7月26日《新京報》)
危急時刻“最后一個下車是本分”,這句樸實的話彰顯了甘于“殿后”的擔當精神,,生動闡釋了“愛崗敬業(yè)”的核心價值觀,,這樣的精神境界令人動容,讓人肅然起敬,。
公交車突然起火,,可想而知當時車上的乘客必然驚恐萬分,出于求生本能爭先恐后地想要逃離,。而作為公交車駕駛員,,鄧紅英同樣也有“求生本能”,而且更有“求生優(yōu)勢”,,因為她掌控車輛,,靠近車門,完全可以為了“保命”而第一時間“棄車而逃”,。但她沒有這樣做,,而是熄火后疏散乘客,保護車上十多名乘客安全逃離后,,自己才“最后一個下車”,。
這讓我聯(lián)想起“滾石砸中大客車,司機臨死前用力拉住手剎救下全車人”“司機突發(fā)心臟病堅持停車,,死時保持踩剎車姿勢”等感人事跡,,這些堅守在平凡崗位上的司機們,,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強烈的責任感抒寫了“群眾先走,自己殿后”甚至“自己死也要保群眾活”的偉大精神,,他們無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但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不少反面案例。去年6月,,某地一輛旅游大巴發(fā)生交通事故,,燃起熊熊大火,司機第一時間棄車而逃,,成功逃生后又不救人,,致使五十多個生命消逝,。可是,,居然也有人為他“抱不平”,,認為遇到這樣的事情,誰都會驚慌失措,,司機也只是出于“本能”而逃生,,無可厚非。試想一下,,倘若這種因為“本能”便可以放棄“本職”的風氣蔓延開來,,那么,在公交車發(fā)生交通意外時,,逃得最快的可能是司機,;在群眾受到生命威脅時,逃得最快的可能是警察,;在發(fā)生火災時,,逃得最快的可能是消防員……
是的,所有人都有求生的本能,,但在危急時刻“最后一個下車”的精神,,則是把“本職”看得比“本能”更高。我們不鼓勵無謂的犧牲,,但更不應該縱容打著“本能”的旗號而逃避責任,、不敢擔當?shù)淖龇ā7駝t,,一個“人人自?!钡纳鐣荒堋叭巳俗晕!薄白郧蠖喔,!?,那絕不是我們想要的理想社會。
大力弘揚“最后一個下車”的“殿后”精神,,才能營造“爭先”為民,、“爭先”奉獻的氛圍,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新風尚,。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精神 最后一個下車 殿后 彰顯 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