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縱議 縱議
日本退出寬松有點難
關于日本是否正在悄悄“縮表”近期引發(fā)了市場的高度關注,。數據顯示,,自去年12月以來日本央行購買國債規(guī)模不斷減少,,至今年5月購入量已跌破8萬億日元(1美元約合101日元),,創(chuàng)2014年10月以來最低。依此速度,,今年購債量或降至55萬億日元,,遠不及80萬億目標。市場有分析認為,,日本正在從技術上退出量寬,。
盡管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予以否認,,稱在實現2%通脹率目標前,日本不會退出量寬,。但日本各界的擔心卻不斷增加,。生命保險協會會長根岸秋男近日提出,應就如何退出量寬展開公開討論,,希望央行與市場進行對話,;國會議員河野太郎甚至公開質疑2%的通脹目標,呼吁央行盡早面對退出寬松,;瑞穗綜合研究所提議政府應與央行協同勾畫日本版的退出路線圖,。
日本這種“央行資產負債表依賴癥”是逐步形成的,。1999年日本央行首次將名義利率調降至零,;2001年開始購入國債,以政府債務貨幣化方式向市場持續(xù)釋放流動性,;2002年又把購買目標擴及商業(yè)銀行票據,。于是,以“擴表”方式向市場注資,,成為日本解決泡沫經濟后遺癥的重要手段,,這種非傳統(tǒng)貨幣政策也成了世界首創(chuàng)。
首輪量寬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央行堅守了財政紀律,。為避免財政赤字貨幣化,它制定出明確的“銀行券原則”——貨幣發(fā)行凈額是央行國債買進凈額的上限,。然而,,該原則卻淹沒在2013年黑田東彥所主導的超級寬松政策之中,取而代之的,,是以天量購入國債來大規(guī)模提高基礎貨幣供應量,。結果,央行資產負債表迅速“暴脹”,,目前占國內生產總值之比遙遙領先歐美,。
“爆表”危機已成為繼財政危機之后威脅日本經濟的又一枚定時炸彈。當前,,央行所持國債資產的加權平均利率僅為0.317%,,短期利率一旦超過該值就會形成“倒利差”,從而陷入財務危機,。此外,,央行自有資本占比過低,截至2016年底,,央行自有資本僅7.6萬億日元,,而過剩準備金規(guī)模卻高達320萬億日元,,財務風險大增。目前,,日銀所持超過400萬億國債的平均到期年限超過7年,,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央行要退出量寬,,不僅周期漫長,,成本極高,難度也非常大,。
當今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會受跨國資本的自由流動以及匯率變動的影響,各國央行難以只根據本國經濟狀況調整金融政策,。在美聯儲再次加息,、年內將實施縮表之際,全球呈現回歸貨幣政策正?;厔?,這勢必對仍然堅持量寬的日本形成巨大的壓力,其收益曲線調控目標面臨更高風險,。一旦利率失控,,遭受的損失將數以萬億規(guī)模計;政府若被迫注資,,不但會加劇財政危機,,還將引發(fā)國家信用受損等連鎖反應。因此,,在幾乎無望達成2%的通脹目標下,,央行被迫對寬松“剎車”,或將成為日本央行今后政策運行的重要選項,。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日本 央行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