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這一次,大英博物館哪些好東西沒來
正于上海熱展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之外的故事
這個夏天,,登陸上海博物館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正在掀起一股同樣火熱的觀展狂潮,。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排隊數(shù)小時,,競相爭睹佘盆梅海特內棺,、拉美西斯二世像,、“大洪水”記錄板,、印度文明印章、康侯簋,、劉易斯棋子,、阿拉伯銅手等串起世界文明史的器物,。
《亞尼的死者之書》(局部)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摹本(局部)
事實上,,礙于漂洋過海的周折、保險費用的高昂,、展出條件的嚴苛等諸多因素,,大英博物館更多的好東西沒來,其中就包括鎮(zhèn)館之寶羅塞塔石碑,、帕特農(nóng)神廟雕塑,。盡管脫胎自大英博物館與 BBC合作的廣播節(jié)目 《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 及其同名圖書,百物全球巡展的展品相比廣播節(jié)目,、圖書的“權威版本”,,吻合率也僅約為一半。比如,,“權威版本”中的 《女史箴圖》,,即便在大英博物館館內展出,也是難得一見,,需要多年等一回,。
大英博物館尤以古代收藏品涉獵廣博而著稱,。這里所珍藏的,更像是人類文明的記憶,。太多的歷史文化寶藏,,有待于人們走進大英博物館所在的倫敦大羅素街上那幢古典建筑“朝圣”。
它用兩個半世紀收集了人類文明的記憶
對外開放于1759年的大英博物館,,至今走過兩個半世紀,。和基于王室收藏的法國盧浮宮、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不同,,大英博物館的起點是私人收藏,,更確切些說,是漢斯·斯隆爵士的一只私人收藏柜,。
斯隆去世前夕,,將畢生積累的7萬余件博物式收藏托付給當時的英國國王,其中圖書與植物標本不在少數(shù),。在這樣的背景下,,1753年 《大英博物館法》 出臺,確立大英博物館的成立,。除了斯隆的收藏以外,,還有兩個系列的收藏同時進入了博物館,分別是柯頓家族與哈利家族以手寫本為主的收藏,。它們共同構成了大英博物館的第一批藏品,。彼時這些藏品其實未必價值連城,然而大英博物館的收藏與展示理念卻讓它備受矚目———博物館不歸屬于教會和國王,,藏品涵蓋各個領域,,讓公眾免費共享并獲益。
大英博物館建成之初,,圖書和自然歷史方面的藏品占有重要地位,,漸漸地,古物藏品后來居上,。1756年,,博物館有了第一具木乃伊和其他埃及文物,那是由威廉·萊修里爾上校饋贈的;1772年,,從威廉·漢密爾頓爵士處,,博物館購得最早的古典時期藏品———一系列希臘花瓶;1802年,包括羅塞塔石碑在內的拿破侖科學探險中所得的古物藏品,,由喬治三世帶來……早期的大英博物館,,反倒是自己所在地域的古物乏善可陳,截至1850年,古代英國和高盧的全部文物僅用4只箱子就足夠盛放,。19世紀后半世紀開始,,博物館才有意識地收藏本地域的文明記憶。
彼時,,伴隨著“日不落帝國”的崛起,,大英博物館的藏品規(guī)模與藏品質量都讓人刮目相看,它們幾乎來自整個世界,,并且被置于系統(tǒng),、科學的分類之下,簡直算得上一部世界文明指南,。而為了陳列這些藏品,,博物館新館的修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總在繼續(xù)。如今博物館所在的建筑物是1823年至1852年間建成的,。1881年,,大英博物館的藏品第一次面臨分散,其自然歷史類資料被轉移到南肯辛頓區(qū)的新館里,,日后那里成為了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1973年,圖書部門則從大英博物館分離出來,,變身大英圖書館,。歷經(jīng)藏品調整的大英博物館,古物收藏的特色愈加深入人心,。
古埃及文物可謂大英博物館的驕傲,。從19世紀末開始,實地考察發(fā)掘就是大英博物館埃及文物的重要來源,。這類藏品總共有11.1萬件,,囊括尼羅河河谷周圍從公元前5世紀太平盛世到公元10世紀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古代文明方方面面。其中,,大型石雕就占了一個樓面,,另一個樓面則主要給了彩繪的木乃伊棺木,、墓室壁畫等,。約80具完整或近乎完整的木乃伊藏品在這里陳列,不僅包括人也包括貓,、獵鷹,、公牛和其他動物的木乃伊,這些動物都是古埃及宗教中代表不同神祇的圣物,。和木乃伊一起保存的,,還有其他葬禮用具,如人形棺、石柩,、小沙伯替身,、護身符、帶有保證人死后進入美好生活的咒語的紙莎草紙等等,。
同樣耀眼的,,是大英博物館的希臘與羅馬古物系列收藏。它們幾乎覆蓋希臘和羅馬藝術的各個方面,,古物制造的最早時間可以追溯自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發(fā)端的青銅時代早期文化,。其中牽引了最多目光的,是美輪美奐的希臘古典雕刻,。大英博物館把一整座高約8米的希臘神廟搬來鎮(zhèn)住了一整個展廳,,這正是海仙女神廟,又名涅瑞伊得斯紀念碑,。另一個展廳里陳列的,,全是帕特農(nóng)神廟的雕像和浮雕,出自希臘古典時期最優(yōu)秀的雕刻家菲狄亞斯,。許多雕刻已經(jīng)殘缺,、斷裂、無法復原,,它們的美卻非但無損,,反而引來人們的無盡遐想。
大英博物館繞不開的,,還有古代東方文物的收藏,。早在1866年,博物館就成立了東方古物部,,有計劃地接受中國和日本的藏品,,這是歐洲第一個承認東方考古和歷史研究地位的機構。僅來自中國的歷代稀世珍寶就多達2萬余件,,囊括繪畫,、書法、雕塑,、陶瓷工藝,、金工、漆器,、玉器,、古代樂器等中國造型藝術各個門類。國寶名單就是一長串,,《女史箴圖》,、康侯簋,、元至正青花龍紋大瓶、敦煌壁畫……這些中國文物打破了慣常的分類方法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按照年代排列,,讓人們一覽文化物證撰寫的文明史。
編輯:楊嵐
關鍵詞: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 濃縮的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