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寶寶測體溫 最好量肛溫
醫(yī)學指導/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兒科副主任醫(yī)師譚小華
腋溫或口溫這兩種測量方式都容易低估實際體溫,寶寶中暑切忌擅自口服退熱藥
一年中最為炎熱的時段即將到來,,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兒科副主任醫(yī)師譚小華介紹,,高溫模式下,,更要當心嬰幼兒中暑,。這是因為嬰幼兒的體溫調節(jié)中樞還沒有發(fā)育成熟,,對周圍環(huán)境氣溫變化適應性差,,而且嬰幼兒的汗腺不發(fā)達,、數(shù)量少,,體內水分貯存也有限,。高溫天氣,如果寶寶在日光下暴露的時間長,,吸收了大量熱量,,體溫調節(jié)中樞不能及時的調節(jié)溫度,又不能通過大量出汗及時排出體內熱量,,導致體溫快速升高,,就很可能中暑。譚小華還提醒,,給寶寶測體溫,,最好量肛溫,不建議量腋溫或口溫,,因為這兩種測量方式都容易低估寶寶的實際體溫,。
如何判斷:
天氣很熱但一直不出汗
譚小華介紹,高溫天氣,,如果寶寶中暑,,可能會出現(xiàn)以下幾種癥狀:
一是皮膚發(fā)紅、發(fā)熱,,而且干燥,;二是雖然天氣很熱,但寶寶一直不出汗,,這是中暑最典型的癥狀之一,;三是煩躁不安、哭鬧,,呼吸和脈搏加速,,如果寶寶中暑了,通常情況下,,在出現(xiàn)這些癥狀后,,接著會顯得倦怠甚至進入抽搐或昏迷狀態(tài);四是較大的寶寶會出現(xiàn)頭暈,、惡心,、失去方向感,、昏昏沉沉、反應遲鈍等癥狀,。
“如果這時寶寶的肛溫超過39℃甚至40℃,,同時又合并以上癥狀,更要高度懷疑中暑的可能性,?!弊T小華提醒,給寶寶量體溫,,不建議量腋溫或口溫,,因為這兩種測量方式容易低估寶寶的實際體溫。
如何預防:
吃配方奶的寶寶一定要注意補水
高溫天氣如何預防寶寶中暑呢,?譚小華提醒,,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穿衣適度,,盡量減少戶外活動,。高溫天氣,成人穿多少,,寶寶就應穿多少,,不要特別為寶寶加衣。只要寶寶的小手和小腳摸上去不涼,,就表明穿得比較適度,。但也要注意寶寶的肚皮比較薄,比較容易著涼,,引發(fā)腹瀉,。因此,最好給寶寶的胸腹蓋上保溫的被子或者戴上個小肚兜,,尤其是在寶寶睡覺時,。同時,要注意盡量選擇清晨或晚上比較涼爽的時間去活動,,避免高溫下運動,,同時要保證補充充足的水分。
第二,,寶寶衣著要寬松,、柔軟,衣料最好是薄薄的全棉紗類材質,,這樣既可使寶寶的皮膚免受刺激和過敏,,又可因汗液容易被吸收而感到身上涼爽。
第三,保持室內通風,。即使是開空調的房間,,也要在早晚定時開窗通風。開空調的家庭,,要注意不要讓室內外溫差太大,,而且不要讓寶寶長期處在空調環(huán)境里。因為寶寶身體的體溫調節(jié)功能還沒有完全發(fā)育成熟,,如果長時間待在空調環(huán)境,,一旦脫離,,就很容易中暑,。
第四,讓寶寶多喝水,。如果是母乳喂養(yǎng)的寶寶,,在陰涼環(huán)境、出汗不多的情況下,,不需要額外飲水,,但是,吃配方奶的寶寶,,一定要注意補水,,一般可以在兩次喂奶的間隙喂30~50毫升的溫開水。對大一些的孩子,,如果活動多,,也應當鼓勵他們多飲水,或煲一點清涼解暑的湯自然晾涼,,讓孩子隨時飲用,。也可多吃一些含大量水分的西瓜、黃瓜,、西紅柿等新鮮的果蔬,。
第五,家中常備防暑藥品,,如藿香正氣液,、十滴水等,以備不時之需,。
如何應對:
切忌擅自口服退熱藥或抗生素
萬一寶寶中暑了如何應對呢,?譚小華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 物理降溫,。立即脫離高溫環(huán)境,,將寶寶轉移到通風、陰涼、干燥的地方,,讓寶寶仰臥,,解開衣扣,脫去或松開衣服,,用濕毛巾擦拭寶寶全身或用冷毛巾敷其額頭,。如果寶寶的衣服已被汗水濕透,及時更換干衣服,,同時打開電扇或空調,,以便盡快散熱。但也要注意降溫方式要溫和,,避免環(huán)境溫度驟降,。此外,注意風不能直接朝寶寶身上吹,。
2. 藥物祛暑,。萬一寶寶中暑了,可以口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藥物,還可以在其額部,、顳部涂抹清涼油,、風油精等。但是,,切忌擅自給寶寶口服退熱或抗生素類藥物,。
3. 飲食調理。在寶寶意識清醒的情況下,,可讓寶寶多次飲淡鹽水,,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鹽分,如果不是很嚴重或已基本恢復,,可進食一些綠豆粥,、冬瓜湯或富含水分的水果。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給孩子吃太多油膩的食物,,否則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于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4. 及時送醫(yī)院就診,。如果孩子中暑癥狀嚴重,出現(xiàn)精神萎靡、煩躁不安,、驚厥,、昏迷、抽搐等癥狀時,,應立即送醫(yī)院,,以免延誤孩子的病情。(記者黃蓉芳 通訊員杜榮輝,、白恬)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寶寶 體溫 中暑 退熱 肛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