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胃癌患者無親友照顧 醫(yī)生日記記錄他最后42天
最后的日子
給予他最大的尊嚴和舒適
與別的病人家屬環(huán)繞不同,,來看家朋的都是鄰居和林氏宗親互助會的干事,,他83歲的父親跟大家來過兩次。
最初入住雙人病房時,只要隔壁床有人來看望,,他情緒就很低落,一整天都不說話,。
家朋的責任護士陳楓峰觀察到這一情況,,便和林德樹商量,將家朋的病房安排在護士站的正對面,。這是一間空間很大的單人病房,,方便她和林德樹觀察照看。
如何讓癌癥晚期患者更加安然地度過最后的日子,,是理性的治療還是坦然接受死亡的到來,?林德樹也很矛盾。
6月17日,,家朋開始拒絕輸液,,林德樹知道,家朋離“走”的日子越來越近,,他能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給予臨終關懷,,此時能守在家朋身邊的只有醫(yī)生護士了。
家朋越來越虛弱,,每天嘔吐幾十次,。林德樹囑咐護士和護工,每次嘔吐完要立即打掃,,盡量讓他感覺整潔舒適有尊嚴,。
6月19日早晨,,根據(jù)家朋父親的心愿,家朋出院回家,。
林德樹看著他的車駛離,,一小時后,林德樹便接到電話,,家朋走了,。
那天正好是家朋送進醫(yī)院的第42天。當天上午10時,,林德樹在日記里寫下——
我的心情很復雜,,理智告訴我,他終于解脫了,。只有這樣告訴自己,,我的心里才不會太難過。從接手到臨終,,我陪他走過最后的42天,。我已盡力,但對不起,,我沒能救你的命,。家朋,愿天堂沒有癌癥,。(本報記者 汪子芳 通訊員 南亦丹 文/攝)
編輯:梁霄
關鍵詞:胃癌 患者 醫(yī)生 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