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太行新愚公不等不靠自修“脫貧路”
新華社記者 王洪峰,、任麗穎、范世輝
太行山區(qū)深處,,河北涉縣關防鄉(xiāng)后池村桃花山下,有一塊新立的石碑,,村民叫它愚公碑,。碑文上書:“古有愚公,徒手搬山,,今有翁嫗,,開山修路,奮戰(zhàn)百日,,終成坦途……”
一句“不能再等” 雙手成了“萬能鏟”
“地在半空中,,路無半步平”。對后池村民來說,,一條通往外部世界的大路,,是祖祖輩輩的一個難以實現的夢想。還在一年前,,想從縣城開車進村,,50多公里的路要跑近兩個小時,從自己家里到周圍山上,,也要走很長時間,。后池村自古就條件艱苦,老百姓幾百年才墾出千畝梯田,,種玉米,、谷子、核桃及一些中藥材,,每年每戶收入也就2000-3000元,。近些年,,青壯年外出務工,,撂荒的梯田越來越多,,貧困的帽子壓得村民喘不過氣來,。
這里的生活,,因一條路而改變,。
2015年,,太行山高速公路開工建設,,高速公路收費站距離后池村僅6公里,。這條直通北京的高速公路,,是首條穿越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的高速公路,。對后池村民來說,這可是開天辟地的大事情,。
“聽說太行高速距離我們村只有6公里,,大家一致決定,后池得自力更生把路接上頭,。有了路才不愁富,。不能再等了!”后池村村黨支部書記劉留根說,。
2015年12月8日,,一支由67歲黨員劉虎全、69歲劉乃分等7位留守老人組成的“義務修路隊”冒著山區(qū)冬日的酷寒來到村前桃花山下開始修路,。沒有現代化工具,,修路的石料全靠人力用錘子、鐵锨和鐵鍬從山上挖,,再拉到工地用雙手鋪基,、壘堰。第6天,,后池村的修路隊伍已擴大至130余人,,年齡最大者78歲。自此,,每天早上7點,,后池村人們自動帶著鐵锨、鐵鍬,、干糧和水,,迎著凜冽的山風爬山修路。
拓寬山路涉及占地問題,,14戶村民全部無償提供,。從村莊到工地往返要一個半小時,大家為節(jié)省時間就讓留守婦女們在工地做午飯,。她們每天背著白菜,、蘿卜,、面條上山,中午準備百號人的飯,。
編輯:梁霄
關鍵詞:翁嫗 開山路 太行 新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