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見死不救”的背后未必全是冷漠
近日,,來自河南駐馬店的一段視頻在網(wǎng)上熱傳,,視頻中一名女子在斑馬線上被撞,無人施以援手,,一分鐘后遭二次碾壓,。此事引起輿論熱議,,很多人憤怒地痛斥人性冷漠、世風不古,。
回看短短一分多鐘的視頻,,最令人痛心之處,無疑是倒地的女子在第一次被撞后近一分鐘的時間里,,還曾掙扎著抬起頭,,有求生的渴望,但多輛汽車和20多名行人路過,,無一人伸出援手,,以致她遭遇了另一輛汽車的二次碾壓。這樣的事情的確令人痛心,,也很容易讓人對世道風氣義憤填膺,,讓人很自然地把問題歸結于“人性冷漠”。
也不單是此事,,當年轟動一時的小悅悅事件發(fā)生后,,人們異口同聲地鞭撻“人性冷漠”,一些地方出現(xiàn)老人摔倒無人扶事件,,人們譴責的也是“人性冷漠”,,“人性冷漠”似乎成了一切類似問題的通用解釋和共同靶心。這樣的解釋和抨擊在邏輯上當然很直接順暢,,但也有明顯的硬傷,。
比如,社會上每天都在發(fā)生不同的故事,,有見死不救的司機,,也有蹲在街頭給乞丐撐傘的女孩,有繞道走開的路人,,也有給老人做深呼吸施救的年輕護士,,僅以某一個或某一類非常態(tài)化事件就判定當今“人性冷漠”“世風敗壞”,,立不立得住呢?如果罔顧局部和整體,、量和質(zhì)的關系,,僅僅看到一段令人見死不救的視頻,就得出“人性冷漠”“世風敗壞”的結論,,那改日看到一段急公好義的善舉(事實上類似的善舉經(jīng)常能夠看到),,是不是旋即就要作出“人性向善”“社會充滿溫情”的判斷,推翻此前的結論呢,?
人性的善與惡是一個復雜的倫理命題,,絕不是單憑某一具體事件就能輕易定論的——盡管有的事件會令人內(nèi)心震撼、心生憐憫乃至無比憤慨,,有的事件會令人心頭一顫,、暖意融通乃至歡欣鼓舞。再者,,人性的善惡也不是一成不變,,它需要引導和培育。這就是我們常說,,壞的制度能使好人變壞,,好的制度能使壞人變好。討論類似見死不救事件,,應該洞穿“人性冷漠”的蒼白表層,,抵達制度改良的更深層面。
見死不救的背后未必只是冷漠,,其間有沒有因救人而被訛詐的擔心,,有沒有假如在救人過程中自己安全和利益得不到保障的焦慮(沖到馬路上救人存在被撞的風險),有沒有因救人被家人斥責“多管閑事”的顧慮,?……人皆有惻隱之心,,也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人性的成色很難陡然改變,,但完善制度,,讓好人受敬重,讓善舉得彰揚,,讓“見死不救”為人不齒,,讓“急公好義”沒有后顧之憂,人性中的惡就會被封印,,善就會被激發(fā)出來,,這才是減少乃至杜絕“女子遭二次碾壓無人施救”之類事件再度發(fā)生的根本途徑。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見死不救 事件 冷漠 人性冷漠 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