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tǒng)一戰(zhàn)線 統(tǒng)一戰(zhàn)線
香港:繁華都市擁抱綠色生活
零碳天地位于九龍灣密集樓宇內,,采用80多項綠色建筑技術,。資料照片
香港公開大學的垂直綠化外墻,,高達73米,。公開大學供圖
香港作為繁華、擁擠的大都市,,如何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答案是:節(jié)能減廢,擁抱綠色生活,。香港的環(huán)境保育一直做得非常出色,,而綠色生活則是在近20年才蔚為風尚,走進千家萬戶,。
特區(qū)政府大力倡導環(huán)境保護,,一年投入經費幾十億,公益機構帶頭行動,,民間各顯神通,,資源再生、低碳生活,、有機食品,、垂直綠化、天臺花園……成為流行熱詞,。更多的人在實踐“綠活”理念,,平日的衣食住行講求節(jié)能減廢?!熬G活”如同一顆星星,,漸漸蘇醒,亮了,!
綠在區(qū)區(qū) 惜物減廢
記者在港居住的宿舍,,月度電費單如時鐘一樣準時寄到,上面印著提示:您用的每度電,,二氧化碳排放量是0.78千克,。
香港住宅用電采取分段計價,每戶每月最初150度,,每度只需0.688港元,,之后從151度至300度,每度0.827港元,,由此遞增,,1001度至1500度,每度達1.488港元,,是初始電價的兩倍多,。如果每戶每月不超過100度,,電費九五折優(yōu)惠。
為了節(jié)能減廢,,這個城市的“持份者”都付出了努力。官方民間,,都在嘗試新鮮的綠色生活方式,。
回歸以來,特區(qū)政府建筑物的用電量,,已大幅減少,,2015年施政報告進一步提出,5年內再減5%,。
2013年9月特區(qū)政府承諾,,在公務宴請中采用環(huán)保菜單,剔除魚翅,、藍鰭吞拿魚及發(fā)菜,,之后不少公私營機構也跟進,,宴請已經很少上魚翅了,。
2015年4月1日,,香港全面推行塑料袋收費計劃,,覆蓋全港逾10萬個零售點,,市民購物索取塑料袋,,每個最少要付五角錢,。對違法的商家,,最高可罰款2000港元甚至被檢控,。
處理垃圾廢物,,是城市治理的關鍵。據(jù)香港環(huán)境局資料,,2015年全港共回收近203萬噸的城市固體廢物,,在不同的地方進行循環(huán)再造。垃圾堆填區(qū)也盡量做到廢物利用,,開發(fā)沼氣發(fā)電,,用于民生項目。香港特區(qū)正在進行立法,,將按照“污者自付”原則,,對垃圾按戶按袋,或按重量收費,。
香港環(huán)境局制定的《資源循環(huán)藍圖2013—2022》提出,,全港市民必須合力實踐“惜物、減廢”的環(huán)保新文化,。政府的目標是,,2022年前把城市的人均固體廢物棄置量減少四成,。
此事政府無法包辦,于是推展“綠在區(qū)區(qū)”計劃,,逐步在全港18區(qū)設點,,資助非營利機構來運營。
“綠在東區(qū)”就是其中之一,。政府經公開招標后,,交保良局運營,它的主要功能是推行環(huán)保教育,,發(fā)展環(huán)保義工,;提供回收車輛,到各社區(qū)收集可回收的物料,,進行循環(huán)再造,。
周六,王太太帶著子女參加“綠在觀塘”工作坊,,學習“化廢為寶”,,利用廚余制作唇膏。孩子們興趣很濃,,家長們順便帶來有用物品作回收,。
天水圍的“綠在元朗”剛開辦不久,聘用4名智障人士到住宅樓回收玻璃瓶,、電器等,。又設立“綠·續(xù)小店”,市民或拿來物品回收,,或在站內做義工,,參與者可累積分數(shù),換領日用品,。
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5月1日表示,,堆填區(qū)的廚余棄置量,2015年比上一年每天減少258噸,,“惜食文化”漸見成效,!
點點滴滴 從小做起
香港環(huán)境局為宣導綠色生活而發(fā)布的指引,沒有大話口號,,注重從生活細節(jié)提醒市民:
購物,,“想想你真的需要它們嗎?”減少購買紙巾,,改用手帕,,少買即用即棄的尿布;儲存足夠的衣物才開洗衣機,;用餐避免過度點菜,,盡量購買時令和本地食材,,減少過多包裝、長途運輸所造成的能耗,;經常用電風扇代替冷氣機,;多走路上班,盡量不購買私家車,;避免到海外出差,,改用視訊會議以減少飛行引致的碳足跡……
看來,綠色生活無處不在,,人人做得到,,多宣傳推介,,作用很明顯,。
在學校飯?zhí)茫慨斝7秸J真推廣惜食節(jié)約,,廚余的數(shù)量都會明顯下降,。調查顯示,香港九成學生會自備購物袋,,超過六成學生每天沐浴時間在10分鐘內,,達到水務署倡導的“齊來省水十公升”要求。
生活中,,人們吃有機食品,、穿天然材質棉麻衣物、利用二手家用品,、步行成為新風尚,。有的綠色生活專門店不僅賣貨,還為都市居民提供綠色生活解決方案,,例如用火山石祛除異味,,用天然杉木珠給衣柜驅蟲,用醫(yī)學共振音樂來緩解失眠,、頭痛,。
源頭減廢,香港高校走到前面,。港大率先向塑料瓶裝水說不,,校園內的餐廳、超市和飲品售賣機,,即將停售一公升以下的塑料瓶裝水,。
某高校要開一個200人的國際會議,通常要有一瓶水放在桌面,,有心人士指出,,上午發(fā)一瓶,、下午發(fā)一瓶,3天就是1200瓶,!通過努力,,主辦單位同意不向參會者提供塑料瓶裝水,改為提醒賓客自備水杯,,同時在校園內安裝更多飲水機,。
香港酒店每年把逾200萬塊小香皂送往堆填區(qū)。有鑒于此,,一位大學老師創(chuàng)辦了名為“再皂?!钡膱F體,回收香皂,,再造后供給亞洲落后地區(qū)的貧民,,很受歡迎?!霸僭砀,!逼鋵嵤且婚T課,由選修的學生參與運營,。香港幾十家酒店參與其中,,2016年共回收16200公斤的香皂。一些外傭也在休息日去做皂,,把獲贈的香皂寄回家鄉(xiāng),。
灣仔的圣雅各福群會,利用馬會資助開辦了全港首家升級再造中心,,600多平方米的空間,,布滿回收物料和再造物品。中心為年輕設計師提供8間工作室,,研發(fā)新產品,,交給康復人士制作生產。該會陳宥在經理向記者介紹一件件物品的精妙,,工作室的門是用超市的雞蛋托改造而成的,。牛仔布料做成手機套和錢包,塑料桶升級再造成夜光喇叭,,曾在德國柏林參展并獲得訂單,。而回收自行車轱轆上的鋼條,被做成八音齊全的樂器,。用木質紅酒盒做成的廣告指示牌,、獎座等會展用品,訂單很多。
香港推動“綠活”,,近年用上新媒體手段,,上網(wǎng)隨時可打開“綠色生活指南”等網(wǎng)頁。為了方便回收廢品,,環(huán)境局開發(fā)一個名叫“咪嘥嘢”的手機應用程序,,以地圖形式展示全港逾7000個回收點的信息?!熬G活地圖”以地圖作接口,,呈現(xiàn)全港各區(qū)的綠色生活信息。
綠建環(huán)評 移風易俗
人口高密度地區(qū)的建筑,,最好是“綠建筑”,。
香港建筑界創(chuàng)立一套環(huán)保建筑指針和評估系統(tǒng)——“綠建環(huán)評”,2009年以來全港已有200多棟建筑物獲得認證,。公開大學銀禧學院就是其中之一,,它樓高12層,其最佳“綠點”是一面高73米的外墻,,是全港最高的“垂直綠化”植物幕墻,。大樓有10層使用太陽能玻璃幕墻,,并安裝風力發(fā)電風車,,加強通風效果。
位于九龍灣的“零碳天地”,,用上了80多項綠色建筑技術,,例如采用太陽能光伏板發(fā)電,并用導光管把陽光引入室內,,冷氣出風口設在地板,,配合大吊扇增強通風, 其家居展示廳里,,展示著90多項節(jié)能裝置,。
吸取2003年非典的慘痛教訓,香港在建設新的物業(yè)時更加重視吸收新思維,。太古地產在鲗魚涌建造有400多套房的住宅逸樺園,,打破本地傳統(tǒng),采用開放形態(tài)的擴大式井道,,“凹道”采光井上口開放,,便于通風。加寬的走廊,、空中花園,、矮墻花園等設計,也提升了品質。
2006年落成的香港濕地公園,,主館約一萬平方米,,樓高兩層,隱藏于草坡下,,從入口廣場看去,,就像一座突起的翠綠山丘,室內則利用天窗采光,,大量采用木制的百葉裝置,,既遮陰又減噪音,整座濕地公園還安裝了香港首個“地熱冷卻系統(tǒng)”,,節(jié)省能源并避免廢熱能排入大氣,。
香港“綠色生活達人”周兆祥博士,30多年前就開始倡導綠色簡約生活,,當時社會上仍缺乏“綠色醒覺”,。周博士曾說,現(xiàn)代人往往追求物質滿足或心理需求,,例如巨型電視屏幕,、跑車。事實是,,真正舒適的生活是綠色的,,大自然無法容許人類再瘋狂下去。綠色生活就是致力將文明納回正軌,,停止高速奔向集體毀滅,,運用最新的智慧與技術,來打造生生不息,、眾生可以共享的未來,。
可見,倡導“綠活”也是個移風易俗的過程,。綠色生活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香港“綠活”,,還在路上,。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香港 綠色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