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趙炯:想到電話背后命懸一線 就什么都拋到腦后了
“小身材”也有“大力氣”
見過趙炯的人大多會問一個問題:急救工作也算是一門體力活,,一米五的身高,,45公斤的體重,你吃得消嗎,?“我在學校參加過女足隊,,力氣比一般小姑娘要大些,。”她笑言,,一邊把近10公斤的手提紅色急救包整理好拿下車,。8時39分,120急救指揮中心通知,,和田路一位居民頭暈頭痛,,并出現(xiàn)視物旋轉(zhuǎn)及惡心癥狀。
繞過小弄堂,,急救車終于開到了樓門口,。63歲的葉阿姨坐在客廳里,好在意識尚清醒,。趙炯半蹲下來,,快速從急救包中拿出儀器,。“空腹血糖7.9,,偏高了,,頭暈原因還需要進一步檢查?!迸c家屬反復溝通與勸說后,,他們放棄了送至外區(qū)某醫(yī)院的訴求,急救車立即就近與上海市第十人民醫(yī)院做好聯(lián)系準備,。
“許多患者家屬會對送診醫(yī)院提出非理性要求,,比如有熟人親戚、有信得過的專家,,殊不知這樣反而可能耽誤病情,。”趙炯坦言,,近年來,,“導診”也成為急救醫(yī)生們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駕駛員侯建國與趙炯共事5年有余,,提起這位急救女醫(yī)師,,他豎起了大拇指,“從來沒聽趙醫(yī)生抱怨過一句苦和累,,最高的我們上過7樓,,沒電梯;最重的我們抬過150公斤的病人,,3個人一點點往下走,到車上渾身濕透,?!焙罱▏f,“別看她人小,,比起很多男醫(yī)生毫不遜色,。”
同期生中唯一留守一線女性
21年間,,與趙炯一同加入急救隊伍的同事們陸續(xù)或轉(zhuǎn)崗或離開,,她成為同期生中至今留在急救一線的唯一一名女性。
有一次,,趙炯的車組接到任務去南京西路接診一位摔傷的骨折老人,,開到門口,大家全傻眼了:一間舊式弄堂住宅,,患者住在4樓的小閣樓里,,狹小,、陡直、只能容納一人通行的鐵質(zhì)簡易扶梯,,如何承受得了抬抱搬運工作,?
“當時患者是單側(cè)下肢骨折,無法站立行走,,且大約有90公斤重,,用擔架搬運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壁w炯說,,車組隊員們沿著弄堂找了一圈,還試圖從旁邊屋頂走上去,,但都出于安全考慮不得已放棄了,。
時間在一分一秒過去,怎么辦,?患者不能等,!趙炯決定撥打119請求支援。迅速勘察現(xiàn)場后,,雙方共同制定了搬運患者的方案:將樓梯扶手鋸掉,。隨后,大家再將患者用繩索懸降到一樓,?!昂敛豢鋸埖卣f,近一個小時的努力后,,患者安全地被放在擔架上的那一刻,,我的心也終于隨之放下了?!彼f,,船上、地鐵里,、屋頂上,,甚至火災現(xiàn)場、煤氣泄漏現(xiàn)場,、犯罪現(xiàn)場……急救人員都第一時間到達,,“人命關(guān)天,容不得片刻的松懈與馬虎,?!?/p>
趙炯的座位上,放著一個洗得有些褪色的小熊靠墊,。長期隨車顛簸作業(yè)和負重搬運患者,,她的膝,、髖和腰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損傷,這個柔軟的小熊靠墊,,也就此成了她緩解不適的一種安慰,。整個青春都在急救車上度過,會覺得委屈嗎,?“除了患者和家屬的不理解之外,,別的都算不上委屈?!彼涗浐貌±?,淡淡一笑,“一想到每個求救電話后面極有可能命懸一線,,什么都拋在腦后了,。”
急救車上的“再世華佗”
“做這行,,肯定離不開家人的支持,。”在外總以堅強示人的趙炯,,每每想起一次將患者送至醫(yī)院急診室交接時,,與生病的女兒擦肩而過的場景,依舊紅了眼眶,?!芭畠含F(xiàn)在長大了,也為我的工作感到驕傲,。如果除夕夜恰好排班到我休息,,能一起吃頓年夜飯,她就心滿意足了,?!?/p>
2016年全年,趙炯出車近1800次,,平均出車時間僅28秒,均遠高于全市平均量,,被同事們稱為急救車上的“女將軍”,。
去年底,一位吳女士做家政時突然暈厥,,趙炯趕往后發(fā)現(xiàn)她的呼吸心跳均已停止,,心電監(jiān)護顯示為室顫。她手上不停地實施心肺復蘇,,患者終于出現(xiàn)自主呼吸,,恢復了竇性心律,。患者順利到達醫(yī)院后搶救順利,。第二天,,已可以開口說話的吳女士連連道謝,“你是急救醫(yī)生,,也是一名再世華佗,。”
“去年又有170名醫(yī)生加入急救隊伍,,這股熱血與力量注定會讓上海的急救事業(yè)越來越好,。”電話再次響起,,她迎向下一個任務,,繼續(xù)與死神賽跑,為每一條生命,、每一個家庭帶去重生的希望,。(記者 黃楊子)
編輯:梁霄
關(guān)鍵詞:趙炯 電話 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