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82歲村支書與大山斗一生 30余年絕壁鑿"天渠"
“修不通,,我拿命來換”
水渠工程立項了,,擺在黃大發(fā)面前的第一道難關就是湊錢。
按照當時的政策,,修建這樣的工程,,國家補助材料、匹配一定資金,,村民要投工投勞,,須自籌部分資金。算下來,,全村900多人,,要湊1.3萬元。
當年,,村民的年人均純收入僅為80元,。
黃大發(fā)召開村民大會,提出了每家每戶湊錢的要求,。作為村支書,,他率先拿出了100元。
修建水渠的熱情被再次點燃,。當晚,,有的村民就外出借錢了。第二天一大早,,出村小路上滿是趕著牲口,,背著雞蛋、黃豆,、蜂蜜的村民,,他們要到附近集市賣了換錢。
村民楊春友說:“盼水盼了幾十年,,有機會修水渠,,家里生活再苦都要支持,?!?/span>
也有村民反對,。以前那條半途而廢的水渠是村民心頭的傷疤,有的村民說:“修得通,,我手掌心煮飯吃,。”黃大發(fā)回答:“修不通,,我拿命來換,。”
妻子徐開美勸他,,晚幾年,,等大家經濟條件好點再修。黃大發(fā)說:“修水這事等不得,,再難也要上,。水不通,大家經濟怎么好得了,?”
第三天,,1.3萬元湊齊。遵義縣水電局領導感動地說:這不是工程款,,是草王壩群眾的心,!
1992年正月初三,大雪天,,開工了,。
黃大發(fā)扛著鋼釬,帶著幾百人的隊伍往山上進發(fā),。
每20米水渠被確定為一個樁號,,每個樁號按照施工難易程度確定不同數(shù)量的人工,每個家庭按照土地多少確定要投勞的人工……
“干部干,,群眾看,。”黃大發(fā)說,。從材料運輸?shù)綄嵉厥┕?,年近6旬的黃大發(fā)總是沖在最前面。放炮需要的炸材,,是他來回步行36公里到鄉(xiāng)鎮(zhèn)背回來的,。筑渠需要的水泥,也是他親自到縣城“押運”回來的,。有一次運水泥車行至半路突遇暴雨陷入泥潭,,黃大發(fā)擔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
編輯:梁霄
關鍵詞:村支書 大山 絕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