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雕塑家潘鶴:有人格自然就有藝術風格
雕塑家潘鶴
廣州美術學院家屬區(qū)有一棟特別寶貴的樓房,,寶貴不是說樓有多奢華,、多先進,反而是很破舊、很普通,,但就是能讓人肅然起敬,只是因為最高的一層樓上住著廣州美院4位最頂端的老教授,。
潘鶴,、郭紹綱、楊之光,、陳金章,,4位美術界響當當?shù)娜宋锞妥≡谶@層樓上。楊先生已經不在了,,剩下3位都年過八秩,,都伴隨廣州美院走過了半個多世紀,都是桃李滿天下,,都獲得了廣東省文藝界的最高獎——“終身成就獎”,。他們是廣美的傳奇,也是整個文藝界的傳奇,。
4位老先生中,,年齡最大的潘鶴先生,已過90歲,,仍鶴發(fā)童顏,。他在年輕后生面前自我調侃是“90后”,甚至會說出一些好玩的段子;他到任一公共場合,,都要穿著西裝與襯衣?,F(xiàn)在,老先生的腿腳不靈便了,,外出要坐上輪椅,,但仍要費一番舟車勞頓給人撐場。
為此,,老先生笑呵呵地自嘲說:“我自己的的確確成為了一個符號,,雕塑家也成了‘表演藝術家’了?!爆F(xiàn)在,,老先生外出奔波的時候越來越少了,但他獎掖后學的古道熱腸,,那種憤世嫉俗的老憤青精神,,仍在口口相傳。
“藝術是苦悶的象征”
美術報:藝術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您最喜歡哪個稱呼,?
潘鶴:每樣東西,,我都隨遇而安。沒什么所謂,。一個人不能選擇太多,,這樣很容易患得患失。所以,,不選擇就隨遇而安,,逆來順受也行,怎么樣都行,。太陽下山,,明天照樣從頭來過,像過河一樣,,摸著石頭過去就行,不需要計算這一步行多少分鐘,,下一步行多長時間,。當然,大事就需要當機立斷了,。
美術報:在您看來,,大師可不可以培養(yǎng)?
潘鶴:我覺得藝術跟科學不同,藝術是一種感性的事物,,科學是理性的,。如果完全是憑借理性去學習藝術,是很難有成就的,。藝術是一種感覺,,感覺是天生的,是天賦,。所以,,很多有成就的藝術家小時候都是窮困潦倒,都是饑寒交迫,,痛苦不堪的,。所以,我一直都說,,藝術是苦悶的象征,。很多偉大的文學家都是苦悶的象征。那時候知識都是從紙袋里面來的,,以前沒有舊報紙,,沒有塑料袋,只有在一些富人逃難走了之后,,入屋偷東西的人把屋內剩下的一些書本拿出來,,按重量來賣給商鋪,而商鋪則用其中的紙張來包東西,,我的學問主要就來自這里,,就不像現(xiàn)在讀書,拿著本詞典,,聽著大教授講課,,這種經歷我從來都沒有試過。
美術報: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技巧嗎,?
潘鶴:藝術創(chuàng)作有了感情,,技巧才有用,等有話要講,,有感情去發(fā)泄,,是動力,是電力,,需要講的時候,,就需要借助技巧,無感情,,只有技巧是沒用的,,先學手段再培養(yǎng)感情怎么可能呢,?現(xiàn)在很多人就弄虛作假。藝術不同于科學,,科學需要很細致的,,藝術則是感情,需要感動人,。如果連自己都沒有感動,,怎樣去感動別人?現(xiàn)在很多都是功利主義,,很多藝術家都不是為藝術來的,,完全就為了錢。以前學藝術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F(xiàn)在就不是了,個個都以為做藝術家有很多收入,,一幅畫價格上億,。這樣的目的去學藝術,怎么行呢,?現(xiàn)在很多人不是為人民服務,,而是為人民幣服務,這當然“弊”啦,。
美術報:您對藝術市場的收藏火熱現(xiàn)象如何看待,?
潘鶴:目前藝術收藏很火熱,這是一種動力的表現(xiàn)?,F(xiàn)在炒買書畫已經成為了一種主流,,關鍵在于方向如何。
創(chuàng)作,,永無止境
美術報:在眾多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哪一些是您最滿意的?
潘鶴:幸運的是,,社會都很信任我,,通過各種途徑找我做雕塑,我都登記下來,。我考慮他們是不是真心實意找我的,,他們委托的內容,是不是值得我做的題材,。所以,,這樣下來,基本接下來的那些,,都是自己感興趣的,,可以做的。我有個特點就是,,解放前從不為“偽政府”做事,,解放后從不為私人做事,除非有些人做慈善,,為公益事業(yè),,或者有了錢有孝心,為父母做像這些,。其他不感動我的話,,我就不會接的了。
我創(chuàng)作上很有意思的一點是,,每一件都沒做完就交卷了,。這也是一種自我完善的過程,如果認為完美了,,意味著才華到此為止,。
美術報:著名畫家黃少強先生對您的影響有多大?
潘鶴:我當時跟了他5個星期,,他就去世了,。不過他對我影響很大,他不是把藝術作為生存的手段,,而是當作為人民服務的手段,,哪怕傾家蕩產都要全國游歷,認識社會,,認識生活,,用自己的藝術描寫人民的疾苦。所以,,藝術是不需要考慮技巧的,,主要是藝術家的人格,有人格自然有風格,。在這方面,,他對我的影響很大,他說藝術很難為人謀生,,只能為人民作出貢獻,,這些思想對我的影響都很大。
美術報:您一向被認為是中國城市雕塑文化的開創(chuàng)者,。您最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提出城市雕塑理念的,?
潘鶴:雕塑在全國范圍內走向室外是我和劉開渠發(fā)起的,最初在廣東,,后來蔓延至全國各地,。我很早就開始做城市雕塑,,《雕塑的主要出路在室外》這篇文章是1979年發(fā)表在廣州的報刊上,1981年《美術》雜志轉登,,當時文章一發(fā)表立刻引起中國雕塑界的重視,。實際上,這是一篇總結性文章,,它總結我過去多年做城市雕塑的實踐與體會,。“雕塑走向室外”這個觀點是在我擔任廣美雕塑系主任時(1977年)提出的,,在那個年代基本沒有機會做大型的戶外雕塑,。我特別崇拜米開朗基羅,他做的雕塑在幾百年前就在他的國家立足,,我們國家那么強大,,地方那么廣闊,居然沒有戶外雕塑,,太不合理了,。
美術報:最近幾年,各地都加快了“城市雕塑”的建造節(jié)奏,,很多城市的地標性廣場,、建筑物或公園內都樹立了形式各樣的雕塑。但與此同時,,人們對這些雕塑并不買賬,,甚至大呼“雷人”。這種“奇觀”也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與批評,。您如何看,?
潘鶴:這點我曾經和劉開渠談過。當時北京有一條街的雕塑做得很差,,劉開渠和我商量說要不要把街道兩旁那些雕塑全部拆掉,,我說,還是不要拆,,拆掉打擊不了不三不四的藝術家,,只是打擊了官員的信心,以后不敢再做雕塑,。但是他們照樣可以做雕塑,,拆了北京的,他們可以去其他地方做(雕塑),。所以我對劉開渠說,,我們提出城市雕塑,可能成為歷史的功臣,;但現(xiàn)在看來,,勞民傷財,、污染城市的雕塑泛濫成災,我們反而成為歷史的罪人,。垃圾明顯比精品多,。
美術報:您如何看城市雕塑的價值,?
潘鶴:城市里豎立起雕塑作品,,本應該傳達真善美,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與市民的文化修養(yǎng),。但事實上,,大大小小的城市雕塑污染了整座城市。太不像話,,太氣人,。亂七八糟,讓人受不了,。僅僅從這一點看,,就足以說明藝術界的混亂。
美術報:能否舉例說明城市雕塑亂象彰顯藝術界的混亂,?
潘鶴:真善美是藝術家最起碼的價值底線,,其中,真是首要原則,。而我們看到,,很多藝術家早已喪失了對“真”、對“真誠”的追求,。有人既然想做城市雕塑,,不管這個題材是否打動了自己,就通過各種見不得人的途徑去爭取這個項目,。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雕塑家 潘鶴 人格 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