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即使校園貸縮水也難掩隱患重重
在監(jiān)管重壓下,,校園貸業(yè)務平臺數(shù)量急速下降,。截至2月底,,全國有74家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平臺開展校園貸業(yè)務,,比2015年少34家,,且其中53家開始涉足白領等市場,。(3月14日《北京晨報》)
校園貸平臺縮水,,似乎意味著大學生身陷網(wǎng)貸漩渦的概率要小一些了,,但筆者回想此前各家媒體的相關報道,,仍覺得一口氣不能就此放松,。因為那些報道所暴露出的問題,,比如一些大學生財商低、不懂法以及三觀不正等問題,,顯然不是嚴管網(wǎng)貸平臺所能解決的,。
針對南京6所高校的調(diào)查結果顯示,64.2%的大學生對銀行借款利率不了解,,清華大學發(fā)布的一項報告顯示,,62.2%的大學生搞不清風險與收益的關系,足見金融知識匱乏現(xiàn)象有多么普遍,;受訪南京大學生中有24.8%認為“裸貸”行為正當合理,,今年初吉林破獲的一起特大“校園貸”詐騙案中,150多名涉案學生輕信“貸款不用還”……諸多案例中,,不懂法,、三觀歪的大學生數(shù)量之多,實在令人驚訝,。
應該說,,校園貸本不是一個壞東西,,管得好,、用得好了,,它是能為大學生助學、創(chuàng)業(yè),、理財?shù)确矫嫣峁椭?。從與人互助互利的“捕蠅草”變成張牙舞爪的“食人花”,只是因為有了縱容它變異的“土壤”,。這“土壤”中,,不僅有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市場的混亂、借貸平臺監(jiān)管的乏力,,不僅有高校掌握學生情況時的眼花耳聾和作為不力,,更有對“食人花”幾無抵抗力的大學生們。
網(wǎng)貸平臺的缺陷能通過法治手段解決,,高校管理亦可查漏補缺,,大學生的“免疫力”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yǎng)出來的。就算網(wǎng)貸平臺規(guī)范了,,高校管理到位了,,大學生也不能一輩子呆在校園里,總有一天要走上社會面對形形色色的新誘惑,,如果連惡性校園貸的那些粗淺招數(shù)都破解不了,,以后可咋整?
金融知識匱乏、法制觀念淡薄,、價值觀念偏差,,究其根源,這個“鍋”不該全由高校來背,,但作為大學生身份轉(zhuǎn)向社會人的緩沖區(qū),這些問題的后果開始在高校集中顯現(xiàn),。高校如果能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在這方面多留意,多下功夫進行引導,,應是能夠起到一些防范作用的,;但說真的,具備一定的金融和法律常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些本不該是進入大學之后才要補課的內(nèi)容。尤其是,,不少青少年早在大學以前就有了財商等教育欠缺的表現(xiàn),,比如盲目攀比、沖動消費等等,。我們身邊似乎曾有一種天真的看法,,以為一些知識和能力的缺乏,能在長大后或步入職場后自然補足,,比如戀愛,,比如生活自理,比如理財,。好在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和教師,,注意到了提早進行財商、價值觀等教育的重要性,。但從校園貸亂象來看,,情況還不太樂觀。
或許,,接下來的一段日子里,,我們將不再頻繁聽到大學生被網(wǎng)貸搞得焦頭爛額的新聞,但也不能說明觸發(fā)當初那些問題的隱患已不存在,。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沒有網(wǎng)貸也會有別的什么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總有一個坑要把人絆住,。而放眼高校之外,難道社會人、職場人這方面的能力就比大學生強多少嗎,?反正,,當我看到53家平臺開始把目光投向白領群體的時候,不由得出了一點冷汗,。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校園 大學生 平臺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