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梨園之花 香溢荊楚
湖北去年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8676場,,今年實現全省大中小學全覆蓋
圖為武漢長春街小學的小朋友在上戲曲課,。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童稚音婉轉,二胡聲悠揚。2月22日,,在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鎮(zhèn)中心小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巴東堂戲傳承人譚紹康,,正在給小學生們傳授堂戲表演技法,。
巴東堂戲始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年近七旬的譚紹康,為挽救瀕臨失傳的巴東堂戲,,曾走鄉(xiāng)串戶尋訪堂戲老藝人,,歷時20多年,搜集整理出80多個堂戲劇本,。以前,,他經常擔心堂戲這一民間藝術隨著藝人逝去而被“埋進土里”;但現在,,他對堂戲傳承開始有了信心,。
信心,源于湖北去年全面啟動的“戲曲進校園”活動,。湖北設立專項資金,,動員名家名角和戲曲院團走進大中小學,以優(yōu)美經典的傳統戲曲滋潤青少年心靈,。2016年,湖北組織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8676場,,反響熱烈,。
學唱念做打,聽西皮二黃
“戲曲原來竟這么有趣”
在武漢市七一中學,,每周二下午的戲曲興趣小組一直很受歡迎,。無論是傳統與現代結合的《說唱臉譜》,還是經典豫劇《花木蘭》,,孩子們唱起來都是有板有眼,。“老師教我們唱戲,,還給我們講解唱詞背后的歷史人物和故事,,我很喜歡來?!背醵W生李子豪說,,加入了戲曲興趣小組,不僅學會了一些經典曲目,,還提高,、擴展了演講技巧和歷史知識面。
“我們希望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能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七一中學黨總支書記張幼靈說,。
在湖北的中小學,,成立戲曲興趣小組,廣泛開展戲曲文化活動已成為校園生活的一部分,。據介紹,,截至2016年11月底,省內中小學校已經建立4000多個戲曲興趣小組,,各高校已建立600多個戲曲社團組織,。
安陸市實驗小學通過司儀講解、現場示范,,集中展示楚劇的生旦凈丑,、唱念做打等,讓學生們初步了解戲曲的生,、旦,、凈、丑,,手,、眼、身,、法,、步等戲曲角色、程式化套路和動作要領,。
除了開設戲曲興趣小組,,很多學校還將戲曲融入語文、歷史,、音樂,、美術等課程。襄陽市中小學生跟著演員認識服裝,、道具,,學習唱腔唱段,甚至自己畫個臉譜,、穿上戲服體驗一把,。
窗外,雨聲潺潺,,風起天闌,。室內,弦鼓聲聲,,音韻綿長,。去年6月19日,,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戲曲進校園”活動在湯遜湖畔的武昌理工學院上演。演出開始之前,,出現一個“插曲”——主持人問,,“同學們以前有親眼觀看戲曲經歷的,請舉個手,!”結果,,全場四五百名大學生中,只有3位同學舉手,。
不過,,“尷尬”很快化解。楚劇《劉崇景打妻》,,將一對古代小夫妻的賭氣吵嘴演得惟妙惟肖,,擬人化的柳樹角色幽默而善良,青年戲曲演員劉璇,、呂從漫,、程力的表演傳神,同學們被一波三折的劇情深深吸引,,歡呼聲掌聲不斷,。
“以前爺爺奶奶看戲曲頻道時,我跟著瞄過兩眼,,從來沒有現場看過戲曲表演,。”該校音樂與傳媒學院大二學生周佳諭說,,今天看到現場版的戲曲演出后,那種震撼和感受完全不是看電視能比的,?!罢鏇]想到戲曲這么有趣!”
名角唱名段,,教戲播種子
“不聽名段會終生遺憾”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弊终粓A,,余音繞梁,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院長楊俊將一曲《夫妻雙雙把家還》演繹得淋漓盡致,。甫一亮嗓,就引得全場大學生歡呼叫好,。
“傳統戲曲永遠不會塵封,,塵封的是我們的雙眼,。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大家還能走進劇場,,還來看我們演的戲,。同學們,約嗎,?”在場的武昌理工學院大學生異口同聲:“約,!”演出之后,楊俊和大學生相約再見,。藝術設計學院學生尚靜康感嘆:“看過之后,,我感到對傳統文化了解得太少了,而這樣的缺失會令人生遺憾,!”
作為擁有京劇,、漢劇、楚劇,、黃梅戲,、花鼓戲等32個劇種的戲曲大省,湖北是我國戲曲的重要發(fā)源地和聚集地,。歷史上,,荊楚大地孕育了余三勝、譚鑫培等戲劇大師,。固本浚源,,延續(xù)根脈。2016年以來,,湖北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的若干政策和中宣部關于推動戲曲進校園工作的重要部署,,全域推進戲曲進校園活動。
政策層面,,分別出臺湖北大中專學校,、中小學戲曲工作落實方案。除觀看一場戲曲演出,、舉辦一次戲曲講座,、舉辦一場戲曲展演活動、創(chuàng)建一批戲曲工作示范學校等任務外,,大中專院校側重開設戲曲選修課,、創(chuàng)排戲曲劇目、建設戲曲社團組織,,中小學校側重用好戲曲課件,、建設戲曲興趣小組,適應學生年齡特點,,確?;顒有Ч?。
湖北還把“戲曲進校園活動的組織與承辦”,納入省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指導目錄,,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補助活動經費,。省財政統籌地方戲曲保護專項資金、京劇振興專項經費共計4500萬元用于開展戲曲進校園及戲曲傳承保護工作,。
這一系列舉措,,有力促進了戲曲進校園工作落地生根。2016年,,湖北組織全省戲曲院團和戲曲工作者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8676場,,活動覆蓋全省80%以上的大中小學,其中武漢市區(qū)實現全覆蓋,。8000多場戲曲藝術演出,、講座、培訓,、夏令營等活動,,讓近千萬人次學生近距離感受到傳統戲曲魅力。
湖北60余個專業(yè)戲曲院團的3000余名戲曲工作者,,18名國家級,、61名省級戲曲傳承人,以及廣大民間戲曲院團和藝人,,走進校園表演講解,,播撒戲曲文化種子。省京劇院組織名角,,安排《拾玉鐲》《大鬧天宮》等選段,,走進水果湖二中、武漢理工大學等學校,,京劇表演藝術家朱世慧親自講授示范,,裴詠杰、王小蟬,、萬曉慧等梅花獎得主登臺教唱;省戲曲藝術劇院共安排21場優(yōu)秀劇節(jié)目進校園,,彭青蓮,、詹春堯等中青年藝術家?guī)ь^表演漢劇《打花鼓》、楚劇《趕會》,、黃梅戲《打豬草》等選段,。
“花鼓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出時很受孩子們歡迎,,有的演出結束之后還上臺現場學藝,,我們就手把手教,。”隨州花鼓戲劇團演員陳小寶,,盡管年近六旬,,但每年都要參加六七十場演出?!拔覀冃枰贻p觀眾懂戲曲,、愛戲曲、唱戲曲,,參與到戲曲中來,,只有這樣才能讓經典曲目的種子播撒下去、培育新一代戲迷,,讓傳統戲曲不斷傳承下去,。”
傳播多元化,,形式更生動
“一個人能帶動一批人”
一根網線,、一塊屏幕,通過網絡,,偏遠地區(qū)的孩子們一樣有戲可學,。在蘄春縣向橋鄉(xiāng)大元小學,四年級學生陳可欣最喜歡聽的是黃梅戲課程,。2016年6月,,湖北研發(fā)推出全國首家戲曲通識網絡教學平臺,向全省各中小學及高校提供《走近中國戲曲》在線課程,,實現戲曲教育資源均等化,。
深入淺出的戲曲講座,普及傳播戲曲知識,;規(guī)范靈活的互動輔導,,提升學生戲迷票友水平;生動活潑的戲曲夏令營,,讓學生全方位體驗戲曲魅力,。這些多彩活動把舞臺搭進校園,把學生請進劇場,,把戲曲送進課堂,,讓廣大學生在欣賞中“入耳”,在體驗中“入腦”,,在參與中“入心”,,最終實現從“知戲”到“懂戲”“愛戲”,登臺“唱戲”,為湖北戲曲傳承發(fā)展培養(yǎng)了一批戲迷票友,。
眼下,,這一活動的成效正在逐步凸顯。在由中國戲劇家協會和中國文聯戲劇藝術中心舉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中,,不少湖北“小戲苗”捧回“佩花”,。“一個孩子學唱戲,,至少能帶動身邊20人熱愛戲曲,。”評委這樣形容戲曲進校園的帶動作用,。
襄陽市大慶路小學六年級學生吳逸群看完黃梅戲《夫妻觀燈》之后,,興奮地寫下作文:“看到戲中的女主角,以輕盈嬌態(tài)的步子出場時,,我們熱烈地鼓起掌來,。她圓潤動聽的歌喉在晴空中吐芳,戲詞像珠子似的從她的一笑一顰中,、從她優(yōu)雅的手絹中,、從她婀娜的身段上一顆顆滾下來,滴在地上,,濺到空中,,落進我們的心里……”
湖北省文化廳會同省教育廳,分大學組,、中學組和小學組3個組分別開展了全省校園戲曲展演活動,。42個學校的1000余名學生票友,登臺表演了京劇,、漢劇,、楚劇、花鼓戲,、黃梅戲等戲曲劇種,,咿呀戲曲調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為建立戲曲進校園常態(tài)化,、長效化機制,,湖北省文化廳組織專家精選一批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適合學生欣賞,、易于學唱的戲曲經典曲目和名家唱段,,制成湖北省戲曲進校園推薦曲目光碟9000多套,配有唱詞,,提供給全省大中小學播放學唱,為青少年教育注入優(yōu)秀傳統文化基因,。
湖北省文化廳廳長雷文潔告訴記者,,“今年,,我省將進一步加大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支持指導力度,切實推動戲曲藝術之花在沃土荊楚綻放飄香,?!?/p>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