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臺媒:讓“臺灣人也是中國人”成為臺灣主流認同
臺灣《中國時報》15日社論指出:近年來,,“中國人”3個字在臺灣呈現(xiàn)“負面標簽化”現(xiàn)象,,“臺灣人”與“中國人”成為二擇一的對立符號,。不管從歷史文化、兩岸關系或臺灣發(fā)展的角度而言,,都是非常不應該,,也非常危險的事。
文章內(nèi)容摘編如下:
早期臺灣社會的主流認同,,從來清楚而無半分模糊,,被問及自己是什么人時,泰半會毫不猶豫回答“我是中國人”,,也有人回答“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當時還有一首《我是中國人》流行歌曲,,傳唱一時,。自李登輝第二任期開始,“中國人”3個字開始被污名化,,如今已成為一種令人產(chǎn)生“羞恥感”,、幾近“不可說”的弱勢者認同。倘若臺灣“中國人”認同持續(xù)弱化,,兩岸人心只有愈離愈遠,,兩岸智者應極力避免。
如何讓“臺灣人也是中國人”認同,,重新成為臺灣的主流認同,,將是兩岸重要的功課。首先,,兩岸要揚棄操縱民粹,,共同打造具同理心、耐心,、有換位思考能力的善意平臺,。不可諱言,“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弱化,,和“獨”的力量增長有極大的關系,,這中間經(jīng)歷了近半世紀“滴水穿石”的演變,使臺灣的認同觀漸漸主客易位,,“天然獨”高唱入云,,“臺灣人不是中國人”認同抬頭。
移風易俗,、觀念的轉(zhuǎn)變絕非一蹴可幾,,需要以長期完整的辯證、溝通以及具體的善意行動,,一點一滴型塑,。善意平臺打好互信基礎后,接下來就要讓臺灣人找回“中國人”的光榮感,。這一點,,陸方應該要有自信,。從經(jīng)濟和發(fā)展機遇言,中國崛起已是進行式,,阻礙仍在,,但氣旋持續(xù)上升卻是不爭的事實,不談軍事經(jīng)濟硬實力,,觀察特朗普普上任后對中國利益與價值觀的大膽挑戰(zhàn),,及事后的戒慎與步步為營,一方面雖讓人憂心中美兩頭大象角力,,會讓全球震動,,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視為特朗普對中國的另類“贊美”,,中國大陸的發(fā)展,,讓獨霸全球超過半世紀的超級強權,產(chǎn)生了權力相對消減的強烈危機感,。
更重要的是歷史文化的軟資產(chǎn),,中國悠遠的歷史,構筑了深厚,、豐富的文化生命,,這是中華的驕傲。臺灣的主要族群,,祖輩均從唐山跨黑水溝而來,,同文同種,更應以一家親的心情,,分享這樣的文化厚度與歷史光榮,。不管是硬經(jīng)濟或軟文化,屬于“中國人”的光榮感,,陸方要讓臺灣人民感受與分享,。
臺灣黨外運動先驅(qū)郭國基,曾慨然對陳誠說:“你們外省人,,太小看我們臺灣人了,,你們以為我們要搞臺灣獨立,我們那么笨嗎,?臺灣這么小,,大陸這么大,大陸這些土地資源財產(chǎn),,是你們的祖先跟我們的祖先共同經(jīng)營來創(chuàng)造的,,為什么我只要臺灣,不要大陸,?”郭國基的話,,兩岸都該聽聽,陸方不必因為部分“臺獨”人士的政治表演而小看臺灣人,,而臺灣人民,,也應有郭國基的宏觀視見。
文章最后說,,兩岸間,,沒有任何的和平,會比一家親,、同民族的和平更鞏固,。讓臺灣人重新找回中國人的光榮感與認同感,也是找回兩岸和平的根本之法,。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臺灣人 中國人 負面標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