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邯鄲“泥人張”捏出迎春大母雞 手藝面臨失傳
昨日上午,,邯鄲市的“泥人張”經過捶,、打,、摔、揉,、捏、搓,、點,、刮、刻等多道工序將一塊紅色膠泥變成了一只下蛋的大母雞,。
■邯鄲“泥人張”在泥塑大母雞,。記者 楊偉廣 攝
如今這種土手藝正面臨著失傳的窘境,,邯鄲“泥人張”希望在雞年能夠收到一個愛好玩泥巴的徒弟……
今年55歲的張金山是邯鄲市原永年縣南沿村人,小時候,,祖奶奶經常用泥巴為他捏撥浪鼓和小雞小鴨等動物,,時間一長,張金山也就喜歡上了泥塑,。19歲那年,,張金山考入了河北工藝美術學院雕塑系。大學期間,,張金山有幸接受“天津泥人張”第四代傳人張锠授課,,在張锠老師的親自點撥下,張金山的泥塑在形,、神等造型上迅速提升,。參加工作后,張金山經常利用節(jié)假日深入到農村找民間藝人交流,,不斷提高泥塑技藝,。平時,他非常注重觀察生活,,尤其是草木蟲魚,,對每一種生物表現(xiàn)出來的細節(jié)他都把握得極其到位。此外,,張金山把書法,、字畫、太極等“功夫”運用到泥塑當中,,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昨日上午,記者見到張金山時,,他正在用紅色膠泥捏一只大母雞,。張金山說,紅色膠泥是一種黏土,,需要在土地深層才能找到,,他使用的膠泥都是從邯鄲市郊區(qū)和峰峰礦區(qū)別人施工挖下的大坑中一點點收集來的,膠泥還不能直接使用,,須砸成小塊,,放在傾斜的地板上用水泡軟才行。張金山的工作臺和置物架上擺放著不少作品,,有《將相和》里的廉頗,、藺相如,有拿著鋤頭的農民,,有秦朝的兵俑,,還有穿著七分褲的“小沈陽”……這些作品大多來源于民間傳統(tǒng)文化,,用泥巴來表現(xiàn),個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張金山表示,泥塑藝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以帶些黏性又細膩的泥土為原料,,經過十幾道工序制成人物或動物造型,或素或彩,,流傳于天津,、山東、河南等地,,其中以天津“泥人張”最為著名,。在北方地區(qū)家喻戶曉的天津“泥人張”,自清朝道光年間由民間藝人張明山始創(chuàng)并代代相傳,。對于泥塑工藝的傳承,,張金山至今苦于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受興趣和效益影響,,許多人學了沒多久就放棄了,。他說:“我希望在雞年能夠收到一個徒弟,義務教他捏泥巴,,讓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邯鄲 泥人張 大母雞 手藝面臨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