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箋紙收藏:紙短情長
張愛玲說,,“舊上海的月亮,,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云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迸f時的月色怕是無緣重逢,,但紅黃的濕暈大抵可以想象,又是千年同此月,,遺憾倒是可減幾分,。只是,這朵云軒的信箋,,無形中卻陡增了一些美意,,怕是不同于今日常見信紙吧。
安徽十竹齋箋紙產(chǎn)品樣本
北平箋譜
一“箋”字,,表明了類屬,。民國和民國以前的文人,寫信是用“箋”的,。紙質(zhì)精美,、尺幅較小的紙才稱作箋。尺幅不大,,精美卻真精美,,紙質(zhì)潔白、勻薄,、細膩,、柔滑,上印有詩詞,、書法,、繪畫、篆刻等不一而足,,別有國畫的韻味,。若材質(zhì)里再添些顏料,則是真的古色古香了,。故而也有“彩箋”,、“花箋”,、“錦箋”、“鸞箋”,、“銀箋”,、“箋牒”等美名。
北平榮寶齋詩箋譜
陳師曾繪花果箋
箋紙,,一般每頁八行,。《后漢書》:“竇融玄孫章,,與馬融,、崔瑗同好。融與章書,,書唯一紙,,紙八行?!?也俗稱“紅八行”,,封套則以白綿或宣紙糊成長方形,名址皆由右至左豎寫,。這類箋紙,、信封都已定型,市面都有出售,;非同今日,,全國信封統(tǒng)一形式,且由郵局監(jiān)制出售,,否則不予投遞,。
這箋紙,大抵隨文人雅士間魚雁往來,、詩作唱和應(yīng)運而生,。古人看重自己的字,用紙頗為講究,。據(jù)稱漢代蔡邕非紈素不肯下筆,,北宋更有“擇紙而書”之說。詩歌酬酢,、鴻雁傳書,精美的箋紙,,既能抒情寫志,,又能悅?cè)硕浚M不錦上添花,?
京都松古齋監(jiān)制素花箋紙
落霞箋紙
于是便有了寫信的信箋,、寫詩的詩箋,、作畫的畫箋、寫謎面的謎箋,。有文人學(xué)者以自己齋號制個人專用箋紙,,是私人箋;有時文人不代表自己,,而以單位的名義出面,,遂又有印以機關(guān)、團體等名稱的公用箋,。將彩印箋紙輯成圖冊,,遂又有了“箋譜”。
明·吳發(fā)祥編印 羅軒變古箋譜
可以說每一枚箋紙,,堪稱一幅微型的國畫或是鐘鼎彝器的拓片,。或清新淡雅,,或古樸凝重,,使得人們在閱讀詩詞或書信的同時得到一種視覺上的美感,因此,,備受文人雅士的喜愛,。
溥儒手繪箋紙并題藏器物拓
如同精美脫胎于庸常,箋紙的蛻變之路亦是如此,。自東漢蔡倫以樹膚,、麻頭、敝布,、魚網(wǎng)以為紙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紙張的變化只停留在材質(zhì)的更替上,。直到南北朝,,文風(fēng)昌盛,古拙好雅,,才出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五色花箋,。此后,箋紙?zhí)摮觥百|(zhì)”的藩籬,,開啟了她“形”美的蛻變,。
第一個讓箋紙名聲大噪的是唐代薛濤。錢梅溪《藝能編》載:“書箋花樣多端,,大約起于唐宋,,所謂衍波箋,浣花箋,,今皆不傳,?!?正是薛濤發(fā)明了浣花箋。這薛濤,,天資聰穎,,八歲能詩。成年后雖是歡樂場上的風(fēng)月女,,但憑其美貌與才華,,與諸名流賦詩彈唱,不讓須眉,。當時很多文人雅士和名流才子,,像白居易、牛僧孺,、令狐楚,、張籍、杜牧,、劉禹錫等,,都與薛濤有詩文酬唱之誼。
彼時唐詩輝煌奪目,,承載這宗詩文的載體紙張——詩箋,,名目繁多,五光十色,。但薛濤究竟不是一般女子,,對美苛刻,對詩箋的要求自然也挑剔,。不但要求紙質(zhì)細膩,,還要有色彩、花紋,。她遂在成都浣花溪百花潭畔辦起造紙作坊,,以浣花溪水、木芙蓉皮,、芙蓉花汁制成深紅色精美的小彩箋,,這就是“薛濤箋”,也稱“浣花箋”,。薛濤用此箋,,獻酬名賢,裁書供吟,,一時洛陽紙貴,,文人墨客夢寐以求。李商隱《送崔玨往西川》中曾云“浣花箋紙?zhí)一ㄉ煤妙}詩詠玉鉤,。”
浣花溪畔留香箋,,正是浣花箋開啟了私人箋的序幕,。許是薛濤箋還帶著些許脂粉氣,《天工開物》評價其“美在色”,,或許男性文人還有更高的訴求,?五代末后晉戶部尚書姚顗的子侄們便是其一,他們研制出一種在箋紙上雕印山水花卉的砑光箋,,讓箋紙不僅有色的浸染,,還有質(zhì)的厚重。雕印用的是砑紙板,,即在沉香木上刻山水林木,,折枝花果,獅鳳蟲魚,,壽星八仙,,鐘鼎文……幅幅不同,紋鏤奇細,,稱作“砑光小本”,。而后以彩色紙料薄而勁韌者,覆在線刻的畫版上,,用木棍或石蠟在紙背上磨砑,,雕版上的花紋則浮現(xiàn)于紙上。砑光的箋紙,,可以說是雕版印刷花箋的前身,。
清秘閣木板水印箋紙
但還是有這樣的男性文人,在薛濤箋的色彩上愈加沉迷,,比如宋代謝景初,。他制出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云等十色箋,人稱“謝公箋”,也有稱“鸞箋”和“蠻箋”的,,比薛濤箋的芙蓉色就美艷許多,。“十樣蠻箋出益州,,寄來新自浣花頭”(韓浦《寄弟蜀箋》)說的便是此箋,。
元代制箋,在雜色粉箋上印有金銀花飾,,美則美矣,,但終究文氣不足。真正讓箋紙發(fā)生質(zhì)的飛躍,,是在明代中后期,。彼時,個性解放,、文化優(yōu)渥,,整個藝術(shù)風(fēng)貌,都呈現(xiàn)清嘉婉媚之勢,。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作為詩志的載體又頗顯個性氣質(zhì)的箋紙,,也呈現(xiàn)出清新的風(fēng)貌,。再加上經(jīng)過宋代雕版印刷術(shù)的發(fā)展,明代有了木板水印技術(shù),,此技術(shù)能將顏料融于紙而又不使其過于綺麗,,又能將紋飾雕印于上又不使其過于凸顯,做出的箋紙雅趣閑適,、清新高絕,,像獨抒性靈的晚明小品文一樣,頗合當時的主流文人——士大夫的心意,。
其中以彩色套版精印成冊,,雅趣高絕,專供士大夫“清玩”者,,莫過于《蘿軒變古箋》和《十竹齋箋譜》了,。
《蘿軒變古箋》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箋譜,卷內(nèi)有畫詩,、博物,、選石、仙靈,、搜奇等主題的畫箋共182幅,,色彩古樸、靜穆淡雅,拱花尤為精彩,,孤本藏于上海博物館,,1981年上海朵云軒有復(fù)刻本印行。
十竹齋箋譜
《十竹齋箋譜》的編者胡正言酷愛竹筠,,嘗于寓所種竹十余竿,,讀書雅玩古董于竹窗下。后在南京雞鳴山側(cè)開一古玩店,,因而取名,“十竹齋”,。此箋譜內(nèi)容豐富,,包括歷史故事、詩詞意畫,、山水人物,、商周銅器、古陶漢玉等等,,箋譜諸圖,,皆纖巧玲瓏,印制極工,。若何多美呢,?見過此箋的鄭振鐸曾說:“……人物瀟灑出塵,水木則澹淡恬靜,,蝴蝶則花彩斑爛,,欲習(xí)欲止,博古清玩,,則典雅清新,,若浮紙面?!逼渚来蠹s只有親見才能解饞了,。
與晚明文人若合一契的是民國文人,皆有時代訴求,,又葆守自我獨立,,文人們的箋紙在此時綻放了它最后的光芒。這多半與以文人畫的興起有很大聯(lián)系,。當時,,姚茫父、陳師曾等聲名鵲起,,成為民初畫壇領(lǐng)袖,,他們兩人均參與了箋紙的繪制,給箋紙的設(shè)計和制作注入了新的血液。隨后,,張大千,、齊白石、傅心畬,、王夢白,、王雪濤、吳待秋,、陳半丁等諸多畫家均涉足箋紙,,內(nèi)容有山水、花鳥蟲草,、人物等,,無論散葉,或已裝裱成冊皆精美絕倫,,成一時之盛,。
清中期粉色灑金彩繪福壽如意萬代花卉紋蠟箋紙
文人畫取代作坊俚俗,箋紙整體風(fēng)格細膩流暢,、用色勻稱妍雅,,再加上獨具文人個性的詩、書,、畫,、印等,儼然是意趣盎然,、清俊高雅的藝術(shù)品了,。
像陶佑曾有陶報癖箋,上有雙鉤“祝君幸?!敝煳碾`書,,下有“報癖自制”四小字,個性凜然,;吳湖帆有“綠遍池塘草”箋,,五個大字印于箋上,并附識云:“甲戌之春,,靜淑作《千秋歲》詞‘綠遍池塘草’一語,,為生平得意警句。今將手稿放影制箋紀念”,,詩情滿懷,;張大千有畫梅箋,自注“大千居士用元人法”,,志趣在望,;陳筱石有壽箋,,中一“壽”字,下為“丙子五月庸叟制箋”,、“時年八十”等朱文,,耄耋詠志;徐仲可有蔡姜白所繪枯木頑石箋,,上為珂字,,下為徐字,邊有仲可二字,,姓名及字,,皆在畫中,獨具慧心,;俞平伯有曾祖父俞樾所制“俞園私箋”,,兩老翁對坐,題字“如相見”,,頗有雅趣;鄭逸梅和蔣吟秋有戀愛箋,,鄭逸梅集句,、蔣吟秋書寫,書作各體,,有隸有篆,,有橫有直,或作弧形,,或為環(huán)狀,,情趣盎然。
榮寶齋齊白石雜畫箋
還有林琴南的山水箋,、陳師曾的詩箋,、戴伯和的鶴箋、李柏霖的花卉箋,、王振聲的動物箋,、姚芒父的唐畫壁磚箋、西域古跡箋,、齊白石的人物箋,、吳待秋的梅花箋、陳半丁的花卉箋……
就連一向不茍言笑的魯迅,,也有擇箋寄意的溫情,。1929年5月15日,赴北平省親的魯迅,,給在上海的許廣平寫信,。不僅稱呼柔情“乖姑,!小刺猬!”,,就連所選信箋也很特別:彩色的箋紙上,,繪著枇杷和蓮蓬,枇杷有三枚,,兩大一小,,蓮蓬有兩只,一只飽含著蓮子,。原來許廣平當時已經(jīng)懷孕了,,魯迅選擇的箋紙寓意不言自明。兩頁信箋所傳達的柔情蜜意,,或許比家書的內(nèi)容還要豐富,。
印制箋譜的店鋪自然也不閑著,北方有北京榮寶齋,、清秘閣,、松壽堂、松古堂,、淳莆閣,、懿文齋等;南方有十竹齋,、蘊玉堂,、翠文閣、聚寶樓等,。箋紙內(nèi)容山水,、花鳥、人物,、草蟲等不一而足,,使箋紙達到了精美絕倫的程度,贏得了名畫,、名店,、名刻、名印四絕的贊譽,。
吳湖帆鈐印箋紙
越是美的,,越容易流散。20世紀二三十年代,,箋紙在西方文具傳入后,,漸成衰落的趨勢,。為了拯救這一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shù),魯迅與鄭振鐸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搶救工作,。他們收集北京琉璃廠榮寶齋,、松華齋、靜文齋、寶晉齋、上海朵云軒,、九華堂等齋館箋紙藏版,精選其中的331幅古今名人畫箋,,于1933年木刻精印了《北平箋譜》,,成為近代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該書宣紙線裝,,色彩古雅,,雕刻、印刷,、圖案三絕,,圖案內(nèi)容豐富,珍貴異常,,為當時的文壇藝林平添了傳奇佳話,。也多虧了魯迅和鄭振鐸的超前眼光,否則,,我們將很難見到民國年間箋紙的全貌,。
如今還可見到的比較有名的箋譜有《芥子園箋譜》《榮寶齋詩箋譜》《十竹齋箋譜》《百花箋譜》《詩婢家詩箋譜》《博古圖書葉子》《百花詩箋譜》。近幾年藝術(shù)品拍賣會上,,這些箋譜與箋紙常常出現(xiàn),深受藏家鐘愛,,且價格不菲,。再加上,木刻水印已經(jīng)進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知道這種工藝的人越來越多,,技師卻日漸減少,有失傳之虞,,所以箋紙的收藏市場還有上升空間,。
文美齋百花詩箋譜
中國古人就有這種能力,越是小的,,越能賦予大的意義,。所以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對于這箋紙,,尺寸之間,詩書畫印,,無所不包,,無情不含,,怕也只有中國人能有此智慧了。王維曾以“咫尺之圖,,千里之景”來論畫道,,或許亦可作為箋紙尺短情長的另一種注解吧。
張大千畫作木版水印箋紙
編輯:陳佳
關(guān)鍵詞:箋紙收藏 紙短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