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校園霸凌:被嬌縱的“邪惡寶寶”
工業(yè)化生產,、科技昌盛和醫(yī)學進步,,既提高了人的經濟收入,,也延長了人的平均壽命,并改善了人的生命質量,。孩子不再被視為“家庭生產函數(shù)”的投入變量,而被賦予無可替代的自足性價值,。家庭的重心逐步下移,,一切圍繞著孩子來組織。這使得“溺愛”的量級,,較之前工業(yè)社會有了明顯放大,。
人是社會動物,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人成長成熟的過程,,也是其社會化的過程,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對此過程共同負有責任。家庭是第一課堂,,父母是第一教師,。所謂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很多校園霸凌事件中的問題少年,,往往在其家庭教育環(huán)節(jié)就缺乏必要引導,,致使形成狹隘的自我中心主義。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知,,也是區(qū)分主體與客體,、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自我與外物的重要標志,。只有當小孩子明確地說出“我”這個詞后,,才表明了他不僅感覺到自身,更思維到自身,,能夠將自身與外物區(qū)分開來,,他才正式步入一個“我思故我在”的人的軌道。哲學家康德對這一標志性事件的意義早有洞見,,他說:
“人從開始用‘我’來說話的那一天起,,只要有可能,他就表現(xiàn)出他心愛的自我,,并且毫無止境地推行個人主義,,即使不是公開的(因為那會與別人的個人主義相沖突),也是隱蔽的,,要用表面的自我否定和假謙虛在別人眼里更可靠地為自己產生一種優(yōu)越的價值,。”
正如康德所說,,因為個人權利觀念作為一項重要的現(xiàn)代性價值被承認,,那么,自我的外在無限擴張必然可能導致加諸于人,、劍拔弩張的后果——“與別人的個人主義相沖突”,,因而需要社會化過程塑造其社會認知,形成尊重他人的基本觀念和平等待人的交往方式,。
當我們在家中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經常說“都是你的”“寶寶就是對的”,遂其心愿,、妥協(xié)讓步時,,我們必須料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孩子可能在校園霸凌事件中扮演邪惡的角色,。但是,縱使按照叢林法則,他也不會在社會化進程中永遠“旗開得勝”,。
說到底,,頻發(fā)的校園霸凌事件顯示了兒童社會化進程中某一環(huán)節(jié)的破缺,父母難辭其咎,。他們一方面熱衷于發(fā)嗲,、裝嫩,拒絕讓孩子成長,、斷奶,,另一方面又篤信圓滑市儈、強權即公理,、擺平即水平,。他們從小就對孩子誘之以利,,而不是曉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則。他們追求華而不實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訓練出流利的成人腔,,卻絲毫不懂得尊重他人。這種看似離譜的錯亂無時無刻地發(fā)生,。因為家庭教育失敗導致的校園霸凌事件,,很多最終只能以“力爭達到多方認可的結果”不了了之。
一個大學生,,其人格的養(yǎng)成和性情的型塑差不多已完成,。大學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學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那是從源頭的疏浚與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體的協(xié)同。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小學的學生德育和心理疏導工作,,應當?shù)玫饺鐣嗟年P注和支持。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孩子 霸凌 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