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敦煌石窟“搬”到成都 臥佛耗時8天拼接復原
[文化之顯]
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指出:“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qū),,再沒有第二個?!?/p>
布展人員耗時八天,,才將“分身”的臥佛拼接復原,。
[成都之幸]
此次成都敦煌大展,,除了藏經(jīng)洞之外,包括臥佛在內(nèi)的其他7個石窟幾乎不對外開放,,即便是打“飛的”去敦煌,,也未必能進入石窟,一窺洞中風貌,。
12月27日,,“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將在成都博物館正式與公眾見面。僅是因為布展,,最近幾天就已刷屏成都人的朋友圈——原因無他,,就“敦煌”二字。
12月6日,,敦煌文物正在緊鑼密鼓布展之中,。下午兩點,華西都市報記者提前探訪了成博一樓臨展廳,,布展工作人員正在組裝8件敦煌復原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涅槃窟之一“莫高窟第158窟”及主體臥佛的組裝復原工作已基本完成,。整個洞窟按照4/5比例復制而來,,讓人身臨其境。
8個復原石窟,、10件藏經(jīng)洞文獻,、67件敦煌市博物館藏秦至唐代文物,以及通過現(xiàn)代數(shù)字技術復制的敦煌石窟壁畫,、常書鴻等名家臨摹敦煌杰作,、張大千臨摹榆林25窟、漢代木簡等文物珍品……相信此次敦煌大展,,都能讓成都市民不出蓉城,,便可免費感受到敦煌文化的獨特魅力。
工作人員搭建窟頂,。
顯赫臥佛
按照4/5比例復制于莫高窟中唐第158窟,為敦煌涅槃窟中面積最大,、也是最顯赫,,最令人震撼的一個
洞外,黃泥稀疏,,陳跡斑駁,;一進入洞窟,一尊螺髻規(guī)整劃一,、面形端莊秀麗的臥佛,,右手平展放在團花錦簇的軟枕上,,手托豐潤飽滿的面頰,睡態(tài)舒展安適,,面部表情沉著安詳,。眼前的一切令人恍然,這不是敦煌莫高窟嗎,?哦不,,這是按照4/5比例復制而來的莫高窟中唐第158窟——敦煌涅槃窟中面積最大、也是最令人震撼的一個,。
中唐158窟位于莫高窟南端,,為吐蕃統(tǒng)治時期所鑿,是莫高窟最著名的涅槃窟之一,。所謂涅槃窟,,表現(xiàn)的是釋迦牟尼佛肉身寂滅、入于涅槃的情景,。原窟寬18.10米,、深7.20米、高6.80米,,佛像身長15.8米,、肩寬3.5米,頭南腳北,,橫臥在長17.2米、高1.43米,、寬3.5米的佛床上,。這次送來成都的復原窟,寬度也有13.6米,。
除了第158窟之外外,,還有莫高窟西魏第285窟、盛唐第45窟,、320窟,、藏經(jīng)洞、元代第3窟,、榆林窟中唐第25窟,、西夏第29窟等7座以1:1比例復制的石窟正在組裝復原。敦煌石窟被稱為三位一體的藝術,,來到成博一定要留意洞窟內(nèi)的彩塑,、壁畫、窟頂結構,,三者缺一不可,。
復制臥佛
使用玻璃鋼原版復制這尊臥佛耗時一年多時間,,重約3噸的這座臥佛分5段打包,3天2夜才運抵成都
問及本次大展的看點,,成博典藏部副主任龔小雪笑言,,當他們請敦煌方面給展覽“劃重點”的時候,專家一語驚人“送來的這些文物都是重點”,,因為除了藏經(jīng)洞之外,,其他7個石窟幾乎不對外開放,即便是打“飛的”去敦煌,,也未必能進入石窟,,一窺洞中風貌。
敦煌研究院壁畫裝裱師周河指著臥佛介紹,,復制這尊臥佛耗時一年多時間,,敦煌美術所專業(yè)雕塑師們按照原始洞窟的模樣,使用玻璃鋼材料原版復制,,“除了比例略有縮小,,復制品使用的工藝、材料與原件相差無幾,,堪稱 準文物 ”,。
這尊體積龐大、重約3噸的臥佛如何從兩千公里之外的敦煌運到成都呢,?周河揭秘,,原來這些洞窟都不是整件復原,而是拼接完成,。以臥佛為例,,早在制作時就分為頭頸、胸部,、腹部,、腿部、腳部5段,,然后分別打包,,經(jīng)過3天2夜的運輸才到達成都,組裝而成,?!皟H僅拼接這一尊臥佛就耗時8天,10多個工作人員共同推動佛頭才完成組裝,,如果你不細看,,幾乎很難發(fā)現(xiàn)拼接的痕跡?!?/p>
最令人驚奇的是,,拼接時必須使用的來自敦煌的泥土,。敦煌研究院李曉玉老師介紹,為了讓佛像拼接得嚴絲合縫,,他們甚至從敦煌千里迢迢地運來了200多斤泥巴,。不要小看這些泥巴,工作人員曾經(jīng)嘗試用其他產(chǎn)地的泥巴代替,,效果都不能滿足陳展要求,。“咱們敦煌的泥巴經(jīng)過洪水的沖刷,,細膩如面粉,,粘性很好,稍微加點膠水就能粘合,?!闭f這話時,李曉玉的臉上滿是自豪,。
敦煌壁畫,,被眾多美術史家視為中國畫工畫的巔峰,。
知道一下/
從業(yè)35年臨摹師
其父是大千助手
對于數(shù)以萬計、亟待保護的敦煌壁畫而言,,目前臨摹的進度只占了千分之一,。
壁畫無疑是敦煌大展的精彩看點,除了158窟臥佛背后的壁畫由于面積太大而選擇噴繪,,其他洞窟的壁畫則是由幾代壁畫臨摹大師全手工,、晝夜不歇臨摹而成。
52歲的周河在敦煌從事壁畫裝裱工作已有30多年,。他介紹,新人到了敦煌,,第一年先熟悉洞窟,,第二年在美術所學習臨摹單幅的壁畫,水平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臨摹整幅墻的壁畫,。
年齡稍長的李曉玉語氣沉重地介紹,,臨摹壁畫需要全手工繪制,工作量極大,。以榆林29窟為例,,50平米大小的壁畫,需要14位師傅耗時3至4年的時間臨摹而成,,并且夜以繼日,。對于數(shù)以萬計,、亟待保護的敦煌壁畫而言,目前臨摹的進度只占了千分之一,。
李曉玉從事壁畫臨摹已有35年時間,,他子承父業(yè),其父李福也是一名壁畫臨摹師,,曾經(jīng)是張大千的助手,。當年,年僅19歲的李福被張大千欽點作助手,,3年跟著張大千奔走在敦煌,,勾線、學畫,、臨摹壁畫,。或許是受大千影響,,李福偏愛畫侍女,。臨別時候,張大千想把李福帶回成都,,但他最終選擇留在敦煌,。于是,張大千為李福賜名“李復”,,一是因為“復”與“李”筆畫數(shù)接近,,另一層深意,或許是紀念他陪伴在大千身邊臨摹,、復原敦煌壁畫的功勞,。
編輯:陳佳
關鍵詞:敦煌石窟 “搬”到成都 臥佛耗時8天 拼接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