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鼎鼎大名的洛陽青銅鼎國寶
“河南博物院、洛陽博物館,、安陽博物館是‘弟兄仨’,。安博是河南博物院濃縮版,洛博是倒過來的河南博物院,?!?/p>
這是河南文博界的一個“段子”。聽著“段子”,,看著“弟兄仨”有棱有角的照片,,真的讓人忍俊不禁。
“王作”銅鼎
牛首獸面紋銅方鼎
二里頭發(fā)現(xiàn)的方格紋銅鼎
戰(zhàn)國錯金銀銅鼎戰(zhàn)國錯金銀銅鼎
西周叔牝方彝
不過,,河南博物院和洛博主體建筑的靈感來源很不相同,。覆斗金字塔狀的河南博物院,,靈感來自登封觀星臺;而斗狀的洛博,,設計靈感來自青銅方鼎,,寓意為“定鼎中原”、“鼎立天下”,。
鼎是所有傳統(tǒng)器物中最莊嚴凝重的一種,。它器型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王權象征、國家重器,,是青銅時代的器物領袖和最具審美價值的藝術品。
在漢語中,,“鼎”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信用”等含義,,往往與天道人心有關。定鼎,、遷鼎,、問鼎、鼎新,、鼎革,、鼎盛、鼎足,、鼎立,、鼎峙、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詞匯,,無不彰顯著鼎文化曾經的鼎盛。
洛陽博物館設計得如方鼎屹立,,是因為這座古都與鼎有著太多的淵源,,太多的故事。如今,,洛陽博物館收藏的夏代方格紋銅鼎,、西周牛首獸面紋銅方鼎、春秋“王作”銅鼎,、戰(zhàn)國錯金銀銅鼎等,,也是“鼎”“鼎”皆有大名,。
“青銅藝術”微信文章《十五件奪人心魄的鼎》流傳甚廣,該文認為,,在現(xiàn)存青銅鼎中,,司母戊鼎等十五件“最奪人心魄”,其中兩件在美國,,兩件在臺灣,,其余的在中國內地各大博物館,而洛陽博物館一家就有兩件,。
1
“華夏第一鼎”:閃耀“吉金”美麗光芒
一件青銅鼎,,約20厘米高,收口,、圓腹,、平底、錐狀三足,,沿上鑄二環(huán)形立耳,,腹飾不規(guī)整的方格紋。與很多精美復雜的大鼎相比,,這個鼎看上去有些稚拙,,紋飾也簡單樸素,。
但談到館藏青銅器,洛陽博物館宣教部主任胡寅卻首先隆重介紹了這件鼎。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方格紋銅鼎”,,1987年出土于偃師二里頭遺址,,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青銅鼎,,號稱“華夏第一鼎”,,堪稱國之重寶。
指點著河洛文明展夏代廳玻璃地面下的二里頭遺址沙盤,,胡寅向我們介紹,,二里頭發(fā)現(xiàn)了青銅冶鑄合一的遺址,出土大量煉銅渣,、煉銅坩堝,,以及鑄銅陶范。
禹鑄九鼎的傳說盛傳古今,,二里頭考古發(fā)掘沒有證實這個傳說,,但卻充分表明,二里頭時期中原冶銅有了飛躍性發(fā)展,。這時期不僅青銅器數(shù)量大幅增加,, 種類變得豐富,所用材料的銅,、鉛,、錫的配比也已是青銅合金,。而鼎、爵的青銅容器的出現(xiàn),,更意味著鑄造技術的重大突破,。容器需要用內外范多次分型,與兵器,、 工具等只需單范和簡單的復合范相比,,是一次空前的技術飛躍,是青銅時代到來的重要標志,。
“新鑄的青銅器,,是美麗閃耀的金黃色,像嶄新五角銅幣的顏色,,被稱為‘吉金’,。”胡寅說,,“經千年氧化生銹,,這些銅器出土后的顏色一般是青赭色,才被稱為青銅,。”
“吉金”美麗閃耀的金黃色,,恰似青銅時代曙光出現(xiàn),。遙想三千多年前,二里頭人造出“方格紋銅鼎”的時候,,應該有著今天“神舟十一號”發(fā)射成果般的轟動和喜悅,。在隨后的歲月里,各種青銅器精彩紛呈,、美不勝收,、層出不窮。
2
牛首獸面紋銅方鼎:莊嚴還是賣萌,?
“方格紋銅鼎”雖被尊為“華夏第一鼎”,,但畢竟是有著早期青銅鼎的稚拙,并沒有被列入“十五件最奪人心魄的鼎”,。兩件入選這個“榜單”的洛陽博物館藏品,,都是周代的杰作:西周牛首獸面紋銅方鼎、戰(zhàn)國錯金銀銅鼎,。
洛陽出土了中國最早的鼎,,但隨后這個地域的青銅器出現(xiàn)了長期“斷檔”。這里發(fā)現(xiàn)的商代青銅器極少,,僅有的也被認為是西周初期殷商遺民的遺物,,或周人的戰(zhàn)利品,。偃師商城基本沒發(fā)現(xiàn)青銅器,因此有人質疑其不是商都,,而是伊尹封地或軍事重鎮(zhèn),。
到了周代,洛陽與鼎的緣分再度密切起來,。相傳周武王滅商時,,找到傳說中的九鼎,為了證明自己已取得合法統(tǒng)治權,,便組織大量人力,,要將其運往鎬京。但途經洛陽時,,人們怎么也拉不動九鼎了,,周武王將此視為上天的旨意,因此下令將九鼎安置在洛陽,,此即所謂“定鼎洛邑”,。
隨后的年代,洛陽的青銅文化十分繁盛,,出土的青銅器豐富多彩,,最著名的有牛首獸面紋銅方鼎、叔牝銅方彝,、“王作”銅鼎,、錯金銀銅鼎等。
牛首獸面紋銅方鼎出土于洛陽北窯龐家溝西周墓,,高36厘米,,長33厘米,口寬25厘米,。收藏界一向有“一方頂十圓”之說,,方鼎往往高等級貴族才可以擁有,目前出土數(shù)量很少,,這件方鼎不僅體形較大,,而且造型俊美,鑄作精工,,整飭莊嚴,,有著王者的威儀。
該鼎直腹,,立耳,,柱足,四面腹部正中和鼎足上部,淺浮雕和高浮雕交相使用,,通體以細致的云雷紋陪襯饕餮紋,,裝飾復雜而精巧。特別是其方腹四面均 浮雕醒目的牛角形獸面,,牛角銳利飛揚,,巨眼凝視,闊口怒張,,在青銅色澤的襯托下,,充滿神秘感,仿佛在積聚著無限的能量,,瞬間就會迸發(fā)出兇猛的咆哮,。
看著這件青銅鼎,我們仿佛能回到那個遙遠而神秘的歲月:宗廟里,,一件件青銅大鼎依次擺放,,煙火繚繞,鐘聲鏘鏘,,鼓聲隆隆,,祭祀場面隆重、莊嚴,、神圣……
在安靜的博物館里,,仔細欣賞這件青銅方鼎,突然覺得,,古人極力表現(xiàn)權威和力量的牛首獸面,,看上去很“萌”,是那種默默的“呆萌”,,各位看看有沒有?
3
錯金銀銅鼎:華麗麗戰(zhàn)國氣韻
1979年,,一件精美無比的戰(zhàn)國青銅鼎出土于洛陽市西工區(qū)小屯村,,與張揚獰厲之美的前代青銅鼎相比,這件青銅器展示了戰(zhàn)國時代清新活潑,、生機洋溢的別樣風采,。因以錯金銀裝飾,這件鼎被稱為“錯金銀銅鼎”或“錯金銀團花流鼎”,。
這件鼎造型壯碩有力,,裝飾精美華麗。鼎上有蓋,,蓋,、身相扣,形成獨特的扁圓球形。它鼓腹,、三蹄足,,鼎口上方鑄有兩只方形附耳,兩耳之間有中空上 翹的短管流(如壺嘴,,有“流”鼎很少見,,已發(fā)現(xiàn)的均小而精致,“流”應為出湯之用),。鼎蓋正中的銜鈕旁,,鑄有一對栩栩如生的鎏金蟾蜍。
戰(zhàn)國中期以后,,鎏金,、錯金銀工藝廣泛流行。所謂錯金銀,,是在鑄造青銅器時,,表面留下凹槽,然后在凹槽內嵌入金銀絲片,,捶打牢固,;再用厝石打磨,使器物的表面光滑平整,,達到嚴絲合縫的地步,。
這件“錯金銀銅鼎”的蓋和腹部,裝飾錯金銀四瓣花,,這是先秦青銅器較為少見的裝飾手法,。蓋緣、器口飾云紋帶,,耳,、流、足均飾云紋,,線條流暢飄灑,,是典型的戰(zhàn)國風格,而其紋飾布局疏密有致,,氣韻流暢,,十分精美。
遠觀此鼎,,青銅和金銀的色澤交相輝映,,形成瑰麗的圖案,它的精巧,,它的華麗,,洋溢著清新活潑,、生機勃勃的氣息,那流動的云,、那飽滿的花,,生動、華美,、自然,,堪稱戰(zhàn)國青銅器的極品佳作。
編輯:陳佳
關鍵詞:洛陽 青銅鼎國寶 鼎鼎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