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湘江秋碧琴5560萬成交 古琴成為拍場新貴
在10月5日的2016香港蘇富比秋拍“中國藝術(shù)珍品”專場上,,一件清乾隆御制“湘江秋碧”琴以5560萬元港幣的高價成交。古琴為何會拍出這么高的價格?古琴有怎樣悠久的歷史?古琴的樣式都有哪些?古琴的收藏價值在何處?
近年國內(nèi)藝術(shù)品收藏市場新熱點不斷涌現(xiàn),,其中古琴堪稱是一大亮點,,受到藏家的熱烈追捧。在北京保利2010秋拍上,,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帝御銘的“松間石意”琴以1.36億元的天價成交,,創(chuàng)造了古琴拍賣世界紀錄,。2011年嘉德春拍上,王世襄舊藏唐“大圣遺音”伏羲式琴再次以1.15億元高價拍出,。2009年匡時國際秋拍上,,近代古琴大家吳景略舊藏的三張古琴也拍出了不菲的高價,其中一件晚唐“太古遺音”琴被買家以2072萬元高價納入囊中,,另外兩把琴——宋“龍升兩降”琴和元“百納韻磬”琴也分別以1232萬元和582.4萬元的不俗高價成交,。可以明顯看出,,唐,、宋古琴和清代皇家御制古琴受到藏家青睞。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4000年,據(jù)《史記》載,,琴的出現(xiàn)不晚于堯舜時期,。《詩經(jīng)》,、《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先秦文獻都有關(guān)于琴的記載,可見它的出現(xiàn)年代很早,。東周時各國樂官多通琴藝,,著名的如楚國的鐘義、晉國的師曠等,??鬃忧偎噵故欤淌诘摹傲嚒敝?,即有彈琴頌詩的內(nèi)容,。漢魏以來的司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彈琴著稱,。唐代大詩人王維有“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的詩句,,宋王安石也有“高山流水意無窮,,三尺空弦膝上桐”句,在民間,,俞伯牙和鐘子期“彈琴會知音”的故事更是廣泛流傳,。
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七弦琴,,1978年湖北隨縣戰(zhàn)國曾侯乙墓出土了戰(zhàn)國初期的十弦琴,,此為最早的古琴出土實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古琴在歷代名畫中也多有表現(xiàn),,如東晉顧愷之《斫琴圖》、北齊楊子華《校書圖》,、宋徽宗《聽琴圖》,、元王振鵬《伯牙鼓琴圖》、明張路《聽琴圖》等,?!扒倨鍟嫛弊怨疟恢袊娜艘暈樗拇笮奚硌藕茫徘僖蚱淝?、和,、淡、雅的獨特品格寄予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tài),,而名列首位?!扒僬?,情也,。”劉禹錫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了一幅“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撫琴一曲,,成為士大夫的心靈訴求。
古琴制作工藝也有悠久的歷史,,歷代制琴名家輩出,。唐代僅四川雷氏家族就有雷霄、雷威,、雷玨,、雷迅等十余人,還有張越,、郭亮,、李勉等高手,給后世留下不少精品,。宋《琴苑要錄》云:“唐賢所重推張,、雷之琴,雷琴重實,,聲溫勁而雄,張琴堅者,,聲激越而潤,。”宋代名家有朱仁濟,、衛(wèi)中正和金道,,元代有朱致遠、嚴古清,,明代有祝公望,、張敬修等。古琴的樣式很多,,南宋田芝翁《太古遺音》是我國最早載有古琴樣式的琴論專著,,上面繪有38種琴式,最常見的款式有仲尼,、伏羲,、連珠、落霞,、蕉葉,、月形等,。由于演奏震動和木質(zhì)、漆底的不同,,琴形成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等多種斷紋,,有斷紋的琴,琴音通徹,,外表美觀,,尤為名貴。
由于古琴歷史久遠,,內(nèi)涵豐富,,影響深遠而為世人所珍惜,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2003年11月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把古琴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是中國繼昆曲后第二個入選項目,。正因為古琴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古琴行情開始慢慢在拍場上轉(zhuǎn)熱升溫,從此高價迭出,。2003年底,,在中國嘉德秋拍上王世襄收藏的唐“大圣遺音”琴首拍曾拍出891萬元的天價,在收藏市場率先刮起一股“古琴風”,。自此古琴開始受到藏家的關(guān)注,,近幾年超百萬元、千萬元級別的古琴屢見不鮮,。特別近兩年來,,國內(nèi)興起“文房”收藏熱,古琴作為文房的品類之一也受到各路買家的追捧,。
目前拍場兩張拍價超億元的古琴都是唐宋琴,,由此可知唐宋名琴的珍稀。2010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上拍的“松間石意”琴,,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是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東京(今開封)“官琴局”御制,,有“天府奇珍”之譽,至今有近900百年的歷史,,更因為在琴盒上有清乾隆帝御制的銘文,,是清宮舊藏,故此才有1.36億元的天價,,創(chuàng)造了古琴拍賣世界紀錄,。而另一件拍價過億元的唐“大圣遺音”琴則是迄今為止拍場上唯一露面的唐琴,同時也因為琴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收藏家王世襄,。該琴池內(nèi)有朱漆隸書“至德丙申”四字款,至德丙申為唐肅宗元年(公元756年)中唐之始,,距今1260年,,是新中國成立前王世襄、袁荃猷夫婦“鬻書典釵”購得,。圓池上刻草書“大圣遺音”,,池下有“困學”私印,應是元代大書法家鮮于樞的手筆和所藏,。
歷代古琴存量有限是不爭的事實,。傳世古琴,以唐琴為神器,,唐琴中以雷公琴為最,。蜀中雷氏,雷威成就最大,。雷威所斫之琴,,以“春雷”為尊。目前所知,,海內(nèi)外收藏的唐琴18張,,中國17張,美國收藏1張,。這些琴多藏于博物館,,如北京故宮藏“大圣遺音”(神農(nóng)式)、遼寧省博物館藏“九霄環(huán)佩”,、臺北“故宮”藏“萬壑松濤”,、美國佛利爾美術(shù)館藏“枯木龍吟”等,私人藏家手中僅5張,。在存世的歷代古琴中,,以明琴為多,。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古琴鑒定家鄭珉中解釋,明皇室尚琴,,皇帝,、太子、藩王以至太監(jiān)都以琴為雅好,,動輒制琴數(shù)百張,,崇禎皇帝臨死前還在研讀琴曲,可知癡迷,。到了清代,,古琴成為皇家收藏的古董,,所制之琴反倒不如明琴多。
目前,,古琴收藏大體分為三檔,,高古琴——唐、宋琴由于留存鳳毛麟角,,一旦在市場露面,,就受到藏家追捧,價位動輒千萬元高價,可遇不可求;明琴作為中端品種,,尚有一定數(shù)量遺存,,價位在數(shù)十萬和幾百萬區(qū)間居多;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古琴因時代近,除了清宮御制的外,,價位相對較低,,一般在數(shù)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目前拍賣市場主要以宋,、明古琴上拍為主,,間有部分清琴。對古琴收藏而言,,銘文也格外重要,,自古凡良琴必有銘文。銘文多刻在琴背,,內(nèi)容一般為琴名,、題名、制琴時間,、閑印,、藏印和跋語,多刻在龍池上下和兩側(cè),。此外,,是否名家藏琴,也是買家們所看重的,,有時一些名琴家也是名書畫家,,他們的書法題刻銘文大大豐富了古琴的文化內(nèi)涵,使琴的收藏價值倍增,。種種跡象表明,,古琴因其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與特色,正成為國內(nèi)外收藏市場的一大新興熱點,,未來幾年古琴還將會有不小的升值空間,。
編輯:陳佳
關(guān)鍵詞:湘江秋碧琴 5560萬成交 古琴成為 拍場新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