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傅抱石說中國畫
一、 中國畫重筆法(即線條)。
中國人用毛筆寫字,,作畫也用毛筆,,書畫的工具方法相同,因此中國書畫是可以認為同源的,。這是中國繪畫超然之第一點,。
二、 中國畫重氣韻,。
六朝時南齊有一位人物畫家謝赫,,他是中國畫最早的一位批評家。謝赫的氣韻之說,,最初的含義或是指能出諸實對而又脫略形跡,,筆法位置一任自然的一種完美無缺的畫面,這是中國繪畫超然之第二點,。
第三,,中國畫重自然。
中國幾千年來,,以儒教為中心,。雖然儒教思想在政治上非常深厚,但是,,促成中國藝術之發(fā)展和孕育中國藝術之精神的應該是道家思想,。士大夫之崇尚自然,,應該相信是山水畫發(fā)達之原因,同時也是道家思想發(fā)展中之美景,。中國人如果永遠不放棄山水畫,,中國人的胸襟永遠都是闊大的。這是中國繪畫超然之第三點,。
民族之精神
中國畫另有一種精神便是民族精神,。中國畫重人品,重修養(yǎng),,并重節(jié)操,。北宋以后繪畫益盛,文人如黃山谷,、蘇東坡等,,都主張畫是人品的表現(xiàn)。這種重人品棄形似的思想,,影響以后中國繪畫的,,非常重要。這種重修養(yǎng),、重人品的條件,,本是中國畫一貫的精神,尤其在北宋以后特別抬頭,。
寫意的精神
中國畫畫一個人,,不只是畫外表,而是要像這個人的精神,,一般人所謂“全神氣”,,即是要把這人的精神表達出來。所以中國畫要畫的不是形,,而是神,。這種寫意的精神,是產(chǎn)生于中國畫的工具和材料尤其是中國人的思想,。
關于“筆墨不能不變”
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夠有助于理解傳統(tǒng),從而正確地繼承傳統(tǒng);也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傳統(tǒng),。筆墨技法,不僅僅源自生活并服從一定的主題內(nèi)容,,同時它又是時代的脈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反映。我覺得,這一點在今天看來哪怕是不很鞏固的體會,,卻清楚地,、有力地推動了畫家們思想上的尖銳斗爭——對自己多年拿手的(習慣、掌握了的)“看家本領”開始考慮,。這是極為可貴,,極為難得的。所謂考慮問題,,絕非說“看家本領”全要不得,,筆墨全沒用了。絕不如此,。而是由于時代變了,,生活、感情也跟著變了,,通過新的生活感受,,不能不要求在原有的筆墨技法的基礎之上,大膽地賦以新的生命,,大膽地尋找新的形式技法,使我們的筆墨能夠有力地表達對新的時代,、新的生活的歌頌與熱愛,。換句話,就是不能不要求“變”,。
關于中國畫之變革
我認為中國畫需要快快地輸入溫暖,,使僵硬的東西先漸漸恢復它的知覺,再圖變更它的一切,。換句話說,,中國畫必須先使它“動”,能“動”才會有辦法,。單就山水論,,到了晚明——約當吳梅村所詠“畫中九友”的時代——山水的發(fā)達已到了飽和點,。同時,,山水的衰老也開始于這時代,一種極富于生命的東西,,遂慢慢消縮麻痹,,結果僅留若干骸骨供人移運。中國畫學上最高的原則本以“氣韻生動”為第一,,因為“動”,,所以才有價值,才是一件美術品。
編輯:陳佳
關鍵詞:傅抱石 說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