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千余文物精品將首秀北京 可觸摸的博物館28日亮相
一年一度的北京·中國文物國際博覽會本周五(10月28日)起至11月1日即將舉辦,。今年的博覽會主會場設在保利國際會展中心,百余海內(nèi)外收藏家將攜千余件文物精品亮相,。從康熙到“洪憲”全套的清代“官窯瓷”,、世界巨匠的代表盆景作品,、熠熠生輝的古董珠寶首飾……整個展會恰似一座可以觸摸的“博物館”,展會里的大部分精美文物不僅可以看,,觀眾還能上手觸摸,。
清代九帝官窯瓷同時展出
本屆文博會的一大亮點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家合力推出的歷代官窯瓷器,將在展會的“關海森鑒古沙龍”上集中展示,。除元青花,、明代官窯外,將展示一個清代完整的“官窯鏈”,,把從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直到“洪憲御制”的皇家官窯、御窯的經(jīng)典瓷器,,展示給收藏愛好者,。
組織此次展示的古玩鑒定專家關海森談到自己的初衷時表示,官窯瓷器一直是古玩行交易的“旗幟”,,也是收藏者夢寐以求的珍品,。然而,雖然官窯瓷器館藏量不小,,但民間的官窯多存在“身世不清”的情況,,流散數(shù)量、保存現(xiàn)狀都無法統(tǒng)計,。而其中最難的,,要數(shù)民間官窯瓷器的鑒定。這是由于官窯不僅存在大量的現(xiàn)代仿品,,過去歷朝歷代也多有仿造,,“清代康、雍,、乾三代的官窯就仿造過大批明代的宣德,、成化等官窯瓷器,到了清代中晚期,,仿古現(xiàn)象更為頻繁,。比如,光緒時期就大量仿造康熙官窯,,民國時期大量仿造乾隆官窯,,古玩行里常把光緒年間仿康熙的瓷器戲稱為 ‘小康’,把民國年間仿造乾隆的瓷器戲稱為‘小乾隆’,?!倍@些古代“官仿官”的瓷器中有些足以亂真,流傳到今天依然價值不菲,。
到了清晚期,,滿清政府面臨內(nèi)憂外患,財力匱乏,,江南一帶戰(zhàn)亂頻繁,,官辦御窯廠也開始衰敗,宮廷用瓷多采用官搭民燒,,最后成立了官商合營的“江西瓷業(yè)”公司,。當初窯廠的窯工,、技術外流,不少窯工將技藝,、手法都用在了“私作”上,,這當然就更增加了鑒古的難度。
“在收藏圈,,能夠把歷代皇帝的官窯瓷器都收藏齊了的藏家不多,,甚至對那些中小博物館來說也很難做到?!标P海森介紹,,而本次博覽會上清代九帝30余件官窯瓷器同時展出,不僅是一件“盛事”,,更有為民間愛好者提供官窯瓷器收藏參考標準的意義,。
在這些官窯瓷器中,不少都是當時的經(jīng)典作品,。比如一對題有“永瑢自制”款兒的斗彩畫軸頭,就是清乾隆皇帝的第六皇子永瑢親手自制的,。永瑢是清乾隆皇帝的第六皇子,,善于書畫且造詣高深,曾以正總裁的身份參與編撰《四庫全書》,?!霸谇宕俑G瓷器上,落‘康熙御制’,、‘乾隆御制’或‘嘉慶仿古’等御制款識較為常見,,而書寫如‘永瑢自制’等皇子人名自制款的極為罕見?!?/p>
另一把嘉慶官窯粉彩壺,,則難得地在其上題有嘉慶皇帝御題詩。關海森介紹,,“大家都知道玩官窯要玩康雍乾‘清三代’,,以其藝術、技藝造詣最高,。而到了嘉慶以后,,則因提倡節(jié)儉、崇尚實用,,造瓷技藝標準日漸降低,。可以說,,這把壺是清三代御窯精品瓷器中的一件重要標志物,,也是清代制瓷水平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折,,因此彌足珍貴?!?/p>
“活古董”盆景最老500歲
在這次文博會上亮相的眾多參展珍品中,,還有一個特殊的門類。它最大的特點是有生命,,也被叫做“立體的畫”和“無聲的詩”,,它就是盆景。盆景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之一,,是以植物和山石為基本材料在盆內(nèi)表現(xiàn)自然景觀的藝術品,。事實上,這些“活古董”歲數(shù)可不小,,年輕的也有上百歲了,。據(jù)悉,本屆文物博覽會將有50余盆100至500年高齡的盆景亮相,,其中不少都是首次在國內(nèi)公開展覽的世界級頂尖精品,。
盆景源自中國,在唐代時,,已在我國發(fā)展到成熟和昌盛的階段,。而在宋代,盆景傳到了日本,,成了日本的一項傳統(tǒng)藝術,。30年前,盆栽又被帶到了我國的臺灣地區(qū),。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臺灣也已成為盆景界的巨人。本次文博會上,,當今世界盆景界的領軍人物,、日本盆栽巨匠木村政彥、小林國雄的經(jīng)典之作和已故盆栽大師巖琦大藏的舊藏都將亮相,,包括臺灣盆景最高榮譽的“華風獎”作品在內(nèi)的一批臺灣頂級的作品也將露面,。
如果您在文博會上看到這些盆景,可別以為花盆才是古董,。盆中這枝繁葉茂的植株如果自稱“年輕”,,那么文博會上很多藏品都會赧然退場。比如一盆取名“白升龍”的盆景,,盆中的植物名叫真柏,,是東南亞比較常見的植物。植株一部分看上去像是枯干,已呈白色;而另一部分則郁郁蔥蔥,、生機勃勃,。一般人難以想象,它的樹齡已在400歲以上,。據(jù)介紹,,盆景的“年齡”分為樹齡和盆齡兩個劃分標準,比如展會上即將亮相的一件木村政彥的經(jīng)典之作,,它的盆齡約為50年,,“也就是說,盆里的樹木是活的,,它還在生長,,而50年前被做成了盆景?!边@盆作品,,體現(xiàn)了“死亡與希望”的境界,白色部分帶給人一種死亡的感覺,,綠色部分又體現(xiàn)了生命的希望,。
而除了樹木本身,做盆景的盆也是值得關注的亮點,。專家介紹,,講究的盆景一般會使用紫砂作為盆的原料。這是因為,,除了材料珍貴以外,紫砂盆還具有吸濕,、透氣,、排水性強、易于花木生長的優(yōu)點,。
嵌在文物上的點翠記憶
在諸多門類的古董珍玩中,,有一類讓人觸目就覺得分外溫柔,那就是古董首飾,。它們曾經(jīng)安身在古代女子的鬢梢發(fā)尾,,為她們平添一分嫵媚。如今,,它們的故事也許已經(jīng)被遺忘了,,但它們身上沉淀著的文化卻愈發(fā)地熠熠生輝。在本屆文博會上,,您就能看到它們,。
一件道光年間點翠的鳳冠原出自吉林省,是女主人在有盛大活動的時候才會佩戴的,。鳳冠是古代后宮嬪妃戴的帽子,,冠面布滿了各種珍貴的寶石,。除了寶石,其余的地方都是鑲金工藝,。而這頂鳳冠最具價值的地方卻并不是這些寶石,,而是另一種工藝——點翠。專家介紹,,點翠是中國漢族傳統(tǒng)的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完美結(jié)合,,先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種首飾器物,。點翠工藝漢代時期就有了,它是首飾制作中的一個輔助工種,,起著點綴美化金銀首飾的作用,。用點翠工藝制作出的首飾,光澤感好,,色彩艷麗,,而且永不褪色。點翠工藝的發(fā)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
“如今人們對動物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點翠這種殘忍的技藝已經(jīng)退出了歷史舞臺,,聰明的現(xiàn)代人也找到了替代的方式。而含有點翠工藝的文物,,也顯得更加珍惜可貴,、無法再生?!睂<医榻B,,除了點翠以外,這件鳳冠冠面鑲嵌了大量的翡翠和紅寶石,,“作品整體掐絲點翠加上大量的珍寶,,這種比較完整的道光年間的鳳冠目前存世非常稀少?!?/p>
編輯:陳佳
關鍵詞:千余文物精品 將首秀北京 可觸摸的博物館 28日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