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拍賣時刻拍賣時刻
英媒:中國瓷器逆勢走紅紐約拍賣場
據(jù)英國金融時報網(wǎng)18日報道,紐約秋季拍賣市場,,中國瓷器表現(xiàn)亮眼,,不少主要布局在古代書畫或皇家御制題材的藏家開始開注瓷器門類,。
中國瓷器,,儼然成為今秋紐約亞洲周的一面旗幟。
由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大國際拍賣行主打的多場藝術品拍賣會已在9月份下旬落幕,,從整體趨于平穩(wěn)的市場表現(xiàn)來看,,為數(shù)不多的亮點均來自瓷器:其中,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委托瓷器專場,,雖無激烈競價場面,,卻也云集了多位全球知名古董商,線下拍賣收獲100%成交的“白手套”佳績,;另一件來自日本臨宇山人珍藏的“油滴天目”南宋建盞,,則以1170萬美元單價被中國藏家收入囊中,大幅打破2011年創(chuàng)下的110.5萬英鎊的建盞拍賣世界紀錄,,繼今年4月份在香港一件2億港元成交的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之后,,再度提振高古瓷器市場行情。
中國瓷器在中國藏家合力托舉的大盤里,,有如藍籌股,,更與其他門類中國藝術品一道,在2016上半年的拍賣市場斬獲了23億美元,,高居世界第一,,并占據(jù)超過3成的份額——全球拍賣公司在2016上半年共售出25.2萬件藝術品,總成交65.3億美元,。
基于中國瓷器在2016年前3季度的亮眼成績,,不少原先重心布局在古代書畫或皇家御制題材的中國藝術品藏家及投資者,開始增加對原本并不熟知的瓷器門類的關注,,對他們而言,,有一個問題或許比鑒定真?zhèn)芜€要棘手:散落在世界各個角落的中國瓷器——既沒有類似《宣和畫譜》、《石渠寶笈》或清宮內(nèi)務府造辦處檔案這樣登記在冊的索引,,更無法比擬現(xiàn)當代藝術品創(chuàng)作,、收藏的清晰序列——究竟有多少件,?
個人以為,基于瓷器門類的復雜屬性,,對其分布及規(guī)模的評估,,仍是一道無解題。
首先,,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tǒng)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的藏品里,,有中國文物164萬余件,。這些文物大多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的百余年間從中國流向海外,瓷器在其中所占比例無從知曉,。況且,,這一數(shù)字尚未包括對民間私人收藏以及近年盜掘走私文物的統(tǒng)計。其次,,考慮到中國瓷器在從唐朝至清朝的漫長歷史里,,所具備的貿(mào)易流通屬性——這一明顯區(qū)別于其他門類中國藝術品的特定角色,也增加了今人對海外藏中國瓷器全面統(tǒng)計的難度,。
從唐朝開始,,邢窯白瓷、越窯青瓷,、長沙窯釉下彩瓷等品類為代表的中國瓷器,,在近1300年前,就已透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航線兩大通道,,源源不斷地出口至西亞北非及東南亞,、南亞諸國,換回香料與珠寶,。至宋朝,更多窯口的瓷器被列入出口名單,,如定窯白瓷,、龍泉窯青瓷、磁州窯白地黑花瓷等,。中國瓷器在唐宋對外貿(mào)易順差中的地位,,堪比絲綢與茶葉,更促使了同時期阿拉伯帝國陶瓷璀璨工藝的誕生,。
但是,,唐宋時期出口的陶瓷主要是普通生活類器皿,留存至今的也多為殘片,,近現(xiàn)代考古在伊朗,、埃及等近20個國家的多處遺址均有發(fā)現(xiàn),,如埃及福斯塔特遺址倉庫就發(fā)現(xiàn)超過10000件瓷片。當然,,也有印尼“黑石號”沉船這樣的特例,,共打撈出67000件品相完整的唐代瓷器。
除了外銷,,中國瓷器在唐宋時期也通過其他特殊途徑流傳到鄰國,。以日本為例,從奈良時代,、平安時代直至鐮倉時代,,大批使節(jié)、僧侶,、商人的來訪,,除了對唐宋文化的全面移植,也將瓷器,、樂器,、茶籽等實物攜回東瀛。
拍出1170萬美元天價的“油滴天目”南宋建盞(即建窯出產(chǎn)的黑瓷茶碗),,就是其時中日交流的歷史見證,。而在其品質之上,日本留存至今的數(shù)件建盞里,,最頂級的當屬4件“國寶級”非賣品,,分別藏于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大阪藤田美術館,、京都大德寺龍光院的3件曜變天目建盞,,和曾為豐臣秀吉家族所有、現(xiàn)藏于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的1件油滴天目建盞——這4件國寶建盞里,,又以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所藏的品相最為完美,,其流經(jīng)德川家族、稻葉家族和巖崎家族等名門望族世代呵護,,方保存至今,。
到了元朝,高嶺土的應用讓景德鎮(zhèn)迎來制瓷工藝的巨大突破,,比唐宋高古瓷器更為潔白致密的青花瓷燒制成功——這款在接下500年里風靡全世界的商品,,開啟了中外貿(mào)易史的另一座高峰。
元朝,、明朝及清早期的中國瓷器,,在青花瓷之外,還陸續(xù)研發(fā)出五彩瓷,、粉彩瓷,、斗彩瓷及單色釉瓷等全新品種,,不斷鞏固其出口的壟斷地位。這一時期流向海外的瓷器,,主要是通過商貿(mào)渠道,,并以定制外銷瓷最為流行。
比如從晚明時期開始供應葡萄牙,、西班牙與荷蘭的外銷瓷(也叫克拉克瓷),,會根據(jù)歐洲客戶的喜好改進花草紋樣與人物圖案,并繪制家族徽章或軍隊徽章等專屬標記,。甚至部分新研發(fā)的釉色品種,,也不排除是為出口貿(mào)易服務的創(chuàng)新,如康熙晚期(18世紀初期)燒制成功的粉彩瓷,,其柔和的色澤和曲線的紋飾,,恰恰滿足歐洲當時開始流行的洛可可風格。
再之后,,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難以計數(shù)的文物珍寶流失海外,眾多歐美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開始有機會獵藏那些來自中國宮廷的罕見御用瓷器,。罄竹難書,,不再一一枚舉。
從此,,1300年前就開啟海外之旅的中國瓷器,,開始在全新的游戲規(guī)則下,繼承,、拍賣,、私洽、捐贈,、慈善,,在不同渠道間流轉,歷經(jīng)千百年風云變遷,。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中國瓷器 逆勢走紅 紐約拍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