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券商業(yè)績需擺脫“看天吃飯”
無論是對比成熟資本市場,,還是證券業(yè)的重要性而言,,我國券商至今仍過度依賴“看天吃飯”,,顯然是極度不正常的,。
在上半年A股持續(xù)低迷、交投清淡之下,,券商整體業(yè)績在大幅銳減,,并繼而導致職工薪酬的齊腰橫斬。據《券商中國》8月29日報道,,19家上市券商的2016年中報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市券商下調職工薪酬總額超過五成,,其中,,招商證券職工薪酬下調幅度甚至高達75%。
職工薪酬永遠是經營業(yè)績的折射,,這是放之360行皆準的常理,。在去年上半年的大牛市井噴之下,2015年券商凈利一年頂此前三年,,券商職工平均年薪也高達70萬,,遠遠超過銀行、信托等其他金融機構,。但是,,在今年上半年“牛市不再”之下,券商整體業(yè)績立即“晴轉陰”,,職工薪酬也隨之齊腰橫斬,,甚至,華泰證券還鬧出了“多員工不滿變相裁員上街”的群體事件,。
其實,,對券商而言,業(yè)績和薪酬的大起大落,,并非新鮮事物,,而是已經延續(xù)多年。自1990年A股市場誕生后,,“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就已經成為我國券商的行業(yè)特色,也就是說,,看“天”吃飯,,看行情、景氣度吃飯,。
毫無疑問,,無論是橫向對比歐美等成熟資本市場,還是就證券業(yè)(直接融資)對支撐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性而言,,我國券商至今仍過度依賴“看天吃飯”,,顯然是極度不正常的,。
當然,不可否認在2012年大幅放松券商資管業(yè)務以來,,我國券商的業(yè)務結構得到了一定優(yōu)化,,投行和資管等非通道業(yè)務的業(yè)績增速較為明顯。但是即便如此,,今年上半年券商整體業(yè)績的大幅下滑,,充分表明券商仍存在結構性阻礙,有徹底打破的必要,。
首先,,政策市思維有必要進一步消除。今年上半年,,自營盤普遍大幅虧損,,構成了券商整體業(yè)績銳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中信證券自營盤虧損高達逾55億元,,東方證券的自營盤虧損也高達10億元左右。而券商普遍性的自營盤巨虧,,應該說,,與去年股市恐慌性暴跌時的政策救市(增持、不減持)密切相關,。
其次,,A股市場缺乏充分的對沖工具。近年來,,在市場利率持續(xù)下行之下,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也在逐漸降低,,這對券商資管而言,,也即意味著更有必要借助對沖工具管理市場風險、熨平收益曲線,,但是,,在去年股市恐慌性暴跌之后,對于對沖功能本身就不充分的A股市場,,更進一步限制了股指期貨的對沖功能,,這顯然不能滿足當下投資者對券商資管的深度需求。
還有,,大資管還缺乏直接支付條件,。回顧美國資本市場,,從間接融資轉變?yōu)橹苯尤谫Y為主,,很關鍵的一點就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給予了券商直接支付功能。此后美國券商陸續(xù)推出了“現金管理賬戶”和“包管賬戶”,,這才迎來了美國真正意義上的大資管時代,,以及直接融資為主的時代。與之相對照,,很顯然在不久的將來,,我國也有必要逐漸給予合規(guī)券商支付牌照(當下僅有國泰君安),由此形成的“全賬戶”模式有助于使投資者的資金真正流動起來,,從而提升券商的金融創(chuàng)新能力,。
之于當下,對券商業(yè)績和職工薪酬的大起大落,,我們有必要進行制度性反思,。監(jiān)管失誤導致的市場異常波動,切不可成為干涉市場秩序的理由,。包括合理的對沖工具,,以及漸進給予支付牌照等等,則更應盡快提上議事日程,。只有充分賦予券商業(yè)務創(chuàng)新的制度性環(huán)境,,市場化資源配置才能得到真正優(yōu)化,也才能為我國經濟轉型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撐,。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券商 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