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參考 參考
京華時報:脫貧攻堅容不得半點敷衍
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容不得半點敷衍,。一些部門單位扶貧說著“精準”的話,卻用著“漫灌”的招,。正是因為部門單位思想上的偏差,導致駐村幫扶干部行為上的偏軌,。
自4月以來,,云南省針對駐村幫扶干部“只轉(zhuǎn)轉(zhuǎn),、不用心”“只談談,不落實”等問題,,已經(jīng)召回1117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絕不允許駐村扶貧隊員‘濫竽充數(shù)’,,絕不允許‘掛名式’幫扶,,絕不允許重點培養(yǎng)的‘后備’干部在急難險重的脫貧攻堅任務中‘后退’,不稱職者一律召回且不得評優(yōu),、不得提拔”,,云南省委書記李紀恒如此表態(tài)。
近年來,,各地政府在脫貧攻堅上傾注了不少精力,、出臺了不少舉措,成效有目共睹,。但也要看到,,云南駐村幫扶干部中存在的問題,在全國不少地方都存在,。比如中部某省抽樣調(diào)查顯示,,每個月在村里住20天以上的駐村工作隊隊員只占26.85%。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容不得半點敷衍。駐村幫扶干部再也不能是“井里的葫蘆,,看似沉下去,,其實還浮著”。出現(xiàn)這種狀況,,究其原因在于粗放的領導方式,,導致駐村幫扶“不想不愿”、開展工作“不嚴不實”,、駐村職責“不明不白”,、后盾單位“不聞不問”。
具體來看,,一些部門單位扶貧說著“精準”的話,,卻用著“漫灌”的招。有的把政治素質(zhì)不高,、擔當意識不強,、工作能力不足的干部選派為“第一書記”,反而把“慵、懶,、散”的作風帶到基層,;有的把不懂農(nóng)村常識、不善溝通的干部派下去,,進村入不了戶,,入戶也走了過場;有的把選派“第一書記”看成一種負擔,,舍不得優(yōu)秀骨干,,使得組織活力沒有轉(zhuǎn)化為攻堅動力,。凡此種種,,都是對嚴峻形勢、中央政策理解不到位,、認識不深刻的表現(xiàn),。
俗話說,龍頭怎么擺,,龍尾怎么甩,。正是因為部門單位思想上的偏差,導致駐村幫扶干部行為上的偏軌,。有的入村成不了“村里人”,,摸不著事情,下不了實功,,反而隔三差五回機關晃悠,,只盼服務期滿,鍍金邀功,;有的扶貧成不了“明白人”,,土辦法不行、好辦法沒有,,反而熱衷于搞馬路邊的“盆景”項目,、面子工程;還有的派駐干部不僅不干事,,還給當?shù)靥碡摀?,雖屬少數(shù),影響卻壞,,老百姓意見很大,。
從問題導向出發(fā),“扶貧不力,,就地換人”,,可謂打到點上,如石擊水,是對幫扶機制,、考核制度的進一步健全完善,。放眼全國,云南省召回干部的做法,,已成為許多地方的通行經(jīng)驗,。比如,四川達州召回,、調(diào)整241名履職不力的貧困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占全市派駐總數(shù)的29%;湖北省黃石市56名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因精準扶貧不力被“召回”,;廣西防城港防城區(qū)10名領導干部因嚴重影響精準扶貧工作進度被問責等,。除此之外,日常督查,、巡回督導,、交叉檢查、考核排位等一系列動作,,也讓制度“緊箍咒”越來越緊,。
當前,脫貧攻堅進入決勝階段,,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唯有以“群眾不脫貧、干部不脫鉤”的堅強定力,,看擔當,,比籌謀,層層傳導壓力,,才能摘掉“貧困帽”,,穿起“致富衣”,走好脫貧攻堅的趕考路,。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脫貧攻堅 容不得 半點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