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填湖造地致“腎臟萎縮” 暴雨顯影防洪體系六大病灶
“腎臟萎縮”:填湖造地
對于家住武漢市南湖花園的嚴先生來說,,幾天來,,上班出行的尷尬讓他終生難忘,。想要走出南湖片區(qū)拐角的漬水處,,他必須和一群人一起擠在一輛鏟車鏟斗上,才能慢慢被挪到馬路另一邊,。
7月5日,,大暴雨,,水淹江城,,武漢市出現百余處漬水,,交通癱瘓,全城停工停課,,而南湖地區(qū)受災嚴重,。7日,南湖所在的洪山區(qū)政府救援指揮人員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介紹,,南湖周邊共有20個社區(qū)被漬水圍困,,一度停電停氣,漬水最深的南湖雅園小區(qū),,有的地方水深1.8米左右。
市內湖泊的萎縮,,被公認是導致城市內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城市里,湖泊和濕地起著容留回旋積水的重要作用,,湖泊是“城市之腎”,,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據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院胡茂川,、張興奇的研究,,在鋼筋水泥構成的城市里,“城市地表不透水面積增加,,原本可以地面滲透的水量大大減少,,大部分雨水轉化為地表徑流”,城市地表的滲水程度要銳減數倍,。
在武漢,,湖泊的重要性更為突出,。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李長安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指出,武漢和其他城市不同,,現在長江的水位已經高于武漢城市的水位,,武漢城市的洪水沒有辦法自然往長江里排,下了大雨,,武漢城市里的水需要找地方泄洪,,所以,湖泊這樣的蓄水空間十分重要,。
武漢水系發(fā)達,,原本大小湖泊星羅棋布,素有“水袋子”“百湖之城”之稱,,“但是,,現在武漢湖泊已經沒有辦法起到調節(jié)作用了,為了城市建設,,當地填了許多湖來造地”,。
上世紀50年代初,武漢市主要城區(qū)內,,共有大小湖泊127個?,F在,中心城區(qū)僅剩下40個湖泊,。
武漢市一位城建官員介紹,,湖泊變少,主要集中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和90年代兩個時期,。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武漢人口增長迅速,為讓老百姓吃飽肚子,,大興“以糧為綱”運動,,大片湖區(qū)與濕地被填占。上世紀90年代,,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建迅猛擴張,填湖造地增多,,城內湖區(qū)填上后,,大批商品房在其上拔地而起。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盧新海教授與曾忠平博士,,曾作過專題調查和研究分析:從1991年到2002年,,11年間,武漢市主城區(qū)湖泊水域面積急劇減少38.67平方公里。失去的湖面難以恢復往日景觀,,而與此相對應,,截至2014年年底,武漢市城市建設總面積從1986年的22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527平方公里,。
為此,武漢民眾不乏抗爭,。2015年11月24日,,39名武漢市民起訴武漢市水務局,指其不作為,、監(jiān)管不力,,造成沙湖北岸被填湖。沙湖曾是武漢市區(qū)內環(huán)線內最大的湖泊,,2005年沙湖水面面積斷崖式銳減,,僅剩0.032平方公里。2016年3月,,法院一審判決,,責令市水務局在60日內,對淤泥填湖問題繼續(xù)履行調查和處理職責,。
官方也不乏反省,。2013年,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fā)直言:“如果綠線,、湖泊不保護,以后我們連眼淚都將哭不出來,!很長一段時間,,武漢的城市發(fā)展史就是一部填湖史?!當偞箫灐降某鞘邪l(fā)展模式,,終將帶來‘大城市病’?!?/p>
《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和《武漢市第三批湖泊“三線一路”保護規(guī)劃》先后出臺,將166個湖泊列入保護名錄,,從此武漢的湖泊沒有再少一個,,截至2015年2月,水域面積比2005年還增加了88平方公里,。
然而,,這種醒悟來得有點晚了。此次,武漢的暴雨洪澇再次讓人痛心地看到,,“腎臟”萎縮帶給城市的災難后果,。事實上,不僅在武漢,,這輪暴雨給湖南岳陽,、江蘇南京、安徽安慶等70多個城市都造成內澇,。正如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李長安所指出那樣,,城市發(fā)展不能一味強調經濟建設而隨意改變城市原有生態(tài)環(huán)境,要在護湖與經濟發(fā)展之間找到平衡點,,因為,,人不給水出路,水就不給人活路,。
編輯:楊嵐
關鍵詞:城市 武漢市 暴雨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