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懂一點中國畫 從潘天壽開始
如今,,畫展很多,,特別是中國畫,沒有一點專業(yè)知識和審美水平,,真的很難看懂,。而要學習欣賞中國畫,,也挺難的。比如這些專業(yè)詞“屋漏痕”,、“折釵股”,、“布白”、“開合”,、“入木三分”,、“氣韻生動”……到底指的是什么?
如果你想搞明白中國畫里的名堂,,就不要錯過這個暑期里的這堂“中國畫公開課”——杭州南山路中國美術(shù)學院潘天壽紀念館的“潘天壽繪畫作品解析展”:30余幅潘天壽原作,,一系列細致入微的解析圖文,從筆墨,、構(gòu)圖和境界三方面,,用最直白的方式,讓“門外漢”的你,,看懂中國畫的展覽,,欣賞中國畫的要義。
潘天壽先生,,與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并稱20世紀中國畫四大家,,終其一生都在探索中國畫的“傳統(tǒng)出新”之路,。如何入門中國畫,,展覽給出了三個清晰的方向——筆墨、構(gòu)圖和境界,。
先從中國畫家最為看重的“筆墨”說起,。
“不同的畫家由于不同的才情學養(yǎng),不同的興趣理想,,手下的筆墨就會呈現(xiàn)不同的性格傾向——筆墨風格,。吳昌碩與任伯年不一樣,黃賓虹與齊白石不一樣,,一望可知,,絕不會混淆。但不論他們的筆墨風格多么具有獨創(chuàng)性,,卻都出色地體現(xiàn)了筆墨的基本原則,,真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成為大家,。”
到這里,,你大概已經(jīng)明白,,為什么當年吳冠中先生說“筆墨等于零”時,童中燾先生要專門和他爭論了,。對一個傳統(tǒng)的中國畫家而言,,“筆墨”幾乎是他的生命之一。
更為細致的筆墨詮釋,,自然就留給潘天壽先生的作品了,。他的用筆特色,簡而言之:簡潔明確,、雄健剛直,,生澀凝練;用墨,,他首先注重的,,不是求每一筆落紙的墨分五色,而是求整幅作品的總體效果與感染力,,所以他喜愛并善于使用濃墨,、焦墨,往往以濃重有力的筆線構(gòu)成畫面的基本骨架,。
說到這里,,如果你對潘天壽作品有基本的印象,是不是已經(jīng)琢磨出滋味來了?
展覽最“奢侈”之處,,正是用了一系列潘天壽先生的代表作真跡,,比如《水墨山水圖》、《焦墨山水圖軸》,、《小亭枯樹圖軸》,、《碧桃楊柳圖軸》、《石榴圖軸》等等,,把深奧的道理講明白。
三張石榴圖,,哪一張最成功,?看了現(xiàn)場說明,就一目了然了,。
在近現(xiàn)代畫家中,,潘天壽作品在構(gòu)圖上特色尤其鮮明,所以在展覽的三個篇章中,,構(gòu)圖部分的“干貨”最多,,幾乎每幅都給出了詳細的結(jié)構(gòu)分析圖。前不久來參觀的法國代表團就直呼,,這些示意圖太說明問題了,。
這些結(jié)構(gòu)分析圖,有點像是物理課本上的解析——將每件作品結(jié)構(gòu)背后的原理,,用黑白的寥寥數(shù)筆描繪出來,,告訴你,畫家可不是瞎畫的,。
比如,,《磐石墨雞圖軸》里的石頭為什么是斜的?其實作品中暗藏了你看不見的支點和阻力,;《松石圖軸》上沒有出現(xiàn)的松樹根莖在哪兒,?支撐石頭的又是哪個點?——你也可以體會到畫家在畫外所下的功夫,。
要說最體現(xiàn)策展人段位的,,得看“境界”這個單元。中國畫的“境界”,,換句話說就是雅和俗,,該怎么看?展覽以四兩撥千斤的手法講清楚了:比如,,什么是自然美的極致“靜穆幽深”,,你可以看看潘天壽的《梅蘭夜色圖軸》;什么又是繪畫中強大的生命力量,《雨霽》這張畫是最好的說明,。
最后,,要說明的是,這個展覽不僅能讓老百姓覺得耐看又好看,,也很受專家們肯定,。這是潘天壽紀念館自主策劃的展覽連續(xù)第四次入選文化部精品展出季活動。
找一個好天氣,,在潘天壽紀念館安安靜靜待上一天,,聽潘天壽先生上這堂難得的中國畫公開課吧,“課程”一直將持續(xù)到7月18日,。
編輯:陳佳
關(guān)鍵詞:懂一點中國畫 從潘天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