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核雕:方寸之間的雕蟲小技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這篇曾被納入課本教材的《核舟記》中所描繪的,,正是一枚核雕,。
大不盈寸,指掌之間,,卻蘊藏世間百態(tài),。這方寸之間的傳統(tǒng)技藝于2008年被選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昂说袷橇Ⅲw的繪畫,,是我愿意用一生追隨的藝術(shù)?!鄙轿骱说翊髱煂O興軼說,。
興盛于明清
核雕,,顧名思義,是利用果核進行工藝雕刻的一種技藝,。在我國,,核雕的主要材料為桃核和橄欖核。
核雕在我國已有較長的歷史,,根據(jù)史料記載,,我國明代的核雕藝術(shù)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dāng)高的水平。張晨光,、何悅編著的 《橄欖核雕》一書中講到:明宣德年間,,皇帝朱瞻基酷愛核雕,因為核雕藝人“夏白眼”擅長橄欖核雕技藝,,被譽為“一時圣手”,,所以皇帝朱瞻基對他極為賞識, 他的作品成為“一時奇絕”,。
明天啟年間,,核雕更為盛行,上至皇帝,,下至一般士大夫,,很多人酷愛核雕。而明代核雕工藝的興盛造就了一批民間藝人,,王毅(王叔遠)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微雕藝術(shù)家,。
明代的核雕用材主要是桃核和杏核,橄欖核相對較少,。從清代中期開始,,核雕的用材轉(zhuǎn)向橄欖核,核雕技藝水平不斷進步,,名家輩出,。清康熙年間的“金老”善雕核 舟,有“刻棘鏤塵之巧”,。清乾隆年間,,核雕藝人陳祖章、杜士元,,被人稱為技高藝絕的 “鬼工”,。陳祖章的代表作“東坡夜游赤壁”核舟共有八人,形象刻畫精致,,神態(tài)超逸,,舟底刻有《赤壁賦》全文,令人嘆為觀止。
清末因戰(zhàn)爭原因,,核雕行業(yè)凋敝,,直到民初時期才有所好轉(zhuǎn)。
核雕最初多為桃核雕刻,,穿孔系掛在身上作為“辟邪”之用。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技藝的增長,,核雕逐漸成為了一種把玩的收藏品,。
從古至今,玩核的名人舉不勝舉,,從明清的皇帝,,到王公大臣,從富賈巨商到三教九流,,明熹宗朱由校自己動手雕刻,,清乾隆皇帝更是對核雕偏愛有加。他們把小小核雕作為一種垂掛在衣帶,、紈扇或是繡袋下面的墜物,,既可以裝飾和點綴,也方便把玩,。
后來至清代中期開始,,核雕物品就不僅僅作為墜物裝飾和點綴了,許多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工藝品,,專門供文人雅士或者富家子弟手里摩挲把玩,。用橄欖核雕刻的各種花船,還可以配上象牙,、紅木座架,,陳設(shè)在微型博古架上欣賞。
刀工是關(guān)鍵
在果核上施刀,,如同在獨木橋上走馬,,刀鋒游走恰似四蹄騰飛,靠的全是運刀走刃的技藝和揚鞭策馬的果敢,。
俗話說:“人巧莫如家什妙,。”看一個人的手藝如何,,只需觀察一下他的工具便能知曉,。在孫興軼的工作臺上,整齊地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擺放著20余把不同大小 的刻刀,?!耙惶椎痘疽?5把以上,在進行不同方向的雕刻時,需要不同的刻刀,。因為每一刀都必須精準(zhǔn)合適,,方才能做出上乘的核雕?!睂O興軼說,。
刻刀的種類很多,最寬的鑿有4-6厘米,,最窄的鑿只有針尖那么點兒,。刻刀分為平口刀,、圓口刀,、斜口刀和三角刀。在雕刻時,,要根據(jù)所刻之物的形態(tài)來選擇不同的刻刀,。
不同刻刀的運用,造就不同的雕刻手法,。在核雕中,,主要有浮雕、圓雕以及鏤空雕三種手法,,其中鏤空雕的技藝最難,。
機緣識核雕
1998年,孫興軼在蘇州制作經(jīng)營葫蘆及木雕藝術(shù)品,。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自己隔壁古董店朋友的手腕上,看到了一串獨特的手鏈,,顏色淺紅,,浮雕八仙。
這初次相遇的一瞥,,便讓孫興軼從此愛上了核雕,。“當(dāng)時,,我并不清楚這個手鏈的工藝,,但它精美的做工讓我很感興趣。我很清楚地意識到,,我要學(xué)這門手藝,。”孫興軼說,。
在朋友的引薦下,,孫興軼來到了江蘇舟山村,。舟山村是有名的核雕村,在這里不論是老人或是小孩,,幾乎都能擺弄幾下核雕,。對于孫興軼而言,舟山之行打開了他全新的世界之門,,他開始正式入門學(xué)習(xí)核雕工藝,。
“我原本就有繪畫、雕刻的基礎(chǔ),,所以學(xué)習(xí)起來比一般人快很多,。”一般人需要半年學(xué)會的工藝,,孫興軼只用了一個月?!拔疫€記得我的第一件核雕作品是一串十八 羅漢,。雖然,現(xiàn)在看來,,那件作品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當(dāng)時的我,看著自己完成的第一件作品,,心里有種難以言表的興奮與激動,。”孫興軼說,。
嘗試山西特色
“一枚微雕作品的完工需經(jīng)歷選料,、畫樣、雕刻,、開臉,、打磨、拋光等諸多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要求都非常嚴(yán)格,。”孫興軼說,,在果核上雕刻,,是一件既費工又費時的工作。
孫興軼每天大約工作9個小時,。在如此高強度的工作下,,他完成一枚核雕作品,大約需要一周時間,,即使是一些經(jīng)常雕刻的簡單作品,,也需要兩天的工時。
2009年,孫興軼回到山西老家,,開始專心致志地從事核雕工藝,。“核雕,,是源于生活的藝術(shù),。”孫興軼說,,在興趣的推動下,,孫興軼不僅雕刻常見的達摩、彌勒 佛,、觀音等,,更嘗試創(chuàng)作新的作品?!拔医?jīng)常會看見什么雕什么,,也會嘗試雕刻一些獨具山西特色的核雕,例如雙塔寺等,?!睂O興軼說。
現(xiàn)在,,孫興軼的名字在核雕界已頗具名氣,,在古玩收藏市場上,常常遭遇“有價無貨”的尷尬,。即便如此,,在核雕的藝術(shù)道路上,他依然謙虛學(xué)習(xí):“創(chuàng)作核雕是一 個積累的過程,,它需要不斷修正,、潤色。每一個作品都有進步的空間,,我希望我每一年都可以有所進步,。”孫興軼說,。
編輯:陳佳
關(guān)鍵詞:核雕 方寸之間 雕蟲小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