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周桂笙:童話漢譯第一人
鮮為人知的童話“首譯本”
周桂笙是《一千零一夜》的最早中文譯者,100多年前已經(jīng)判定,譯文匯編于《新盦諧譯初編》上卷,。在《新盦諧譯初編》下卷所譯15篇童話故事中,,《貓鼠成親》《狼羊復仇》《樂師》《蝦蟆太子》《林中三人》《十二兄弟》《狐受鶴愚》《某翁》《貓與狐貍》《熊皮》《鄉(xiāng)人女》《公主》12篇均選自《格林童話》。此外,還有《狼負鶴德》《缶鼎問答》兩篇,譯自《伊索寓言》。
《新盦諧譯初編》下卷中另外一篇《一斤肉》比較特殊,,并不是童話體裁,而是譯自莎士比亞戲劇《威尼斯商人》其中的《一磅肉》,。
按常理而言,,100多年前的這部由《一千零一夜》和《格林童話》為主構(gòu)成的西方童話“首譯本”《新盦諧譯初編》,理應(yīng)在當時讀者群及后世研究者中產(chǎn)生巨大反響,,并且有持續(xù)的社會影響力,,但如今卻幾乎沒有什么人知道,更不要說對內(nèi)容品評一二了,,這是什么原因呢,?
其實,對偵探小說,、科幻小說,、童話寓言都有翻譯的周桂笙,譯作大部分都分散刊登在報刊上,,最終匯輯成書的譯文卻極少,。他的譯作分類匯輯印行的只有兩種,即1903年印行的《新盦諧譯初編》和1916年印行的《福爾摩斯再生后探案》,。而這兩種譯文集,,前者印量更少,,之后也沒有再版,,流傳不廣。之所以造成這種情形,,與晚清飄搖動蕩的國內(nèi)時局有關(guān),,也與時人更熱衷于高談“救國真理”的時勢有關(guān),后來紫英書評中所提到的“當時風氣遠不如今,,各種小說亦未盛行”,,也正是此意,。
而在《月月小說》《新小說》《天鐸報》《游戲世界》等百年之前的白話或半白話報刊上,雖然確實常見到周桂笙的譯作,,但這些作為市民消閑閱讀的“小報小刊”,,即閱即散,鮮少有人刻意搜集保存,,完整留存至今的,,則更少之又少。
翻譯的社會功用
周桂笙對翻譯事業(yè)的社會功用,,早就有他的主張與遠見,,比之新文化運動之后的相關(guān)觀念,不但在時間上早出了近20年,,而且在思想本身的前瞻性上毫無遜色,。
周桂笙曾在梁啟超創(chuàng)辦的《新小說》任職,對梁啟超“小說界革命”的思想深為嘆服,,并明確說“夫譯書無論為正史,、小說,無非輸入文明起見”,。周桂笙尤為注重在翻譯西方文學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社會功用,,醒世、覺世的啟蒙者思想,,并隨著他的譯筆揮灑出來,。
當時,文人圈子中充斥著自大自滿的風氣,,這些好談“國粹”的群體,,總以為中國文學最佳,總認為無需向別人學習,,周桂笙則明確地主張要摒棄這種保守心理,,倡導向全球各國學習。在他看來,,“如今的世界是一個開明的世界,、一個競爭的世界,只有取他人之長才可進步,,才有希望開民智,、強國力”。而向世界學習的可靠途徑之一,,就是通過譯書輸入新思想,、新學術(shù)。
周桂笙的這一主張,,在翻譯童話文學方面也不例外,。他之所以要發(fā)起創(chuàng)辦“譯書交通公會”,,一方面是有交流譯述作品、切磋譯述技巧之必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翻譯品類多樣化,,在學術(shù)理論、言情小說類譯作漸為豐富的同時,,還應(yīng)有更多翻譯品類涌現(xiàn)與充實,,如科幻小說、偵探小說,、童話寓言等等,。
周桂笙一生數(shù)量可觀的童話譯作和《新盦諧譯初編》的匯輯出版,以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個事實:不但不應(yīng)忽視兒童文學,,還應(yīng)當比其他文學品類更多一分重視,、早一分覺悟。
(作者系四川文史研究工作者)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周桂笙 童話漢譯 一千零一夜 格林童話